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人文 > 学海拾遗 > 正文

鬼谷子(古籍孤本)刘向注: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26 10:10:11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
摘要:知存亡之门户, 〔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见者,其惟知机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
鬼谷子(古籍孤本)刘向注:上卷
〔《鬼谷子》卷上〕

〈捭阖〉第一

〔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之言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
令自言,示其异也。〕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
〔若,顺;稽,考也。圣人在天地间,观人设教,必须考古道而为之。〕
为众生之先,
〔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後知,用先觉觉後觉,故为众生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
〔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着,须立名以命之也。〕
知存亡之门户,
〔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见者,其惟知机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
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
〔万类终始人心之理,变化眹迹,莫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达见焉。〕
而守司其门户,
〔司,主守也。门户,即上存亡之门户也。圣人既达物理终始,知存亡之门户,能守而司
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其道虽一,行之不同,故曰:变化无穷。然有条而不紊,故曰:各有所归也。〕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此二者,法象各异,施教不同。〕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後,
〔政教虽殊,至於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者先行,所宜後者後行之也。〕

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权谓权谋,能谓材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
伎巧之长短,然後因材而用。〕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
可贵,无为以牧之。
〔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一同,各有差品,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
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尽其力,但恭己无为
,牧之而已矣。〕
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後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
之真伪也。〕
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凡言事者,则微排抑其所言,拨动以反难之,以求其实情。实情既得,又自闭藏而拨动
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
或开而示之,或阖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开而同之,所以尽其情;阖而异之,所以知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凡有所言,有可有不可,必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计谋虽离合不同,但能有所执守,则先从其志以尽之,以知成败之归也。〕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言拨动之贵其周遍,闭藏之贵其隐密,而此二者,皆须微妙合於道之理,然後为得也。〕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料而简择,结谓系束。情有真伪,故须简择;诚或无终,故须系束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权衡既陈,轻重自分。然後为之度数,以制其轻重。轻重因得所,而为设谋虑,使之道
行也。〕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谓轻重不合於斤两,长短不充於度数,便为废物,何所施哉!圣人因是自为谋虑,更求
其反也。〕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
〔谓中权衡者,出而用之,其不中者,纳而藏之也。〕
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诚者,阖而取之;不诚者,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故谓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
〔阴阳变动,四时开闭,皆捭阖之道也。纵横,废起也。万物,或开以起之,或阖而废之。〕
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言捭阖之道,或反之,令出於彼;或反之,覆来於此;或反之於彼,忤之於此。皆从捭
阖而生,故曰:必由此也。〕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
〔言事无开阖,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事虽大,莫不
成之於变化,故必豫之,吉凶系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心因口宣,故口者,心之门户也。神为心用,故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凡此八者,皆往来於口中,故曰:由门户出入也。〕
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言八者若无开闭,事或不节,故关之以捭阖者,所以制其出入。开言於外,故曰:阳也
;闭情於内,故曰: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开闭有节,故阴阳和;先後合宜,故终始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

喜欲,为阳,曰始。
〔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始曰阳。〕
故言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皆曰终,言恶以终为谋。
〔谓言说者,有於阴言之,有於阳言之,听者宜知其然。〕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谓或拨动之,或闭藏之,以阴阳之言试之,则其情慕可知。〕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谓与情阳者言,高以引之;与情阴者言,卑以引之。〕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阴言卑小,故曰:以下求小。阳言崇高,故曰: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
〔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无所不可,故所说皆可。〕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尽阴则无内,尽阳则无外。〕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贼曰损;义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绝曰倍,去而复来曰反。
凡此不出阴阳之情,故曰:皆以阴阳御其事也。〕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此言上下相成,由阴阳相生也。〕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
力也。
〔此言上之爵禄养下,下以股肱宣力。〕
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上下所以能相求者,由开闭而生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
〔言既体天地、象阴阳,故其法可以说人也。〕
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天圆地方,上下之义也。理尽开闭,然後生万物,故为万事先,上下之道自此出入,故
曰:圆方之门户。〕
〈反应〉第二

〔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以更思,必有以应也。〕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

反以观往,覆以验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
考古;欲以知彼,先度於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理不合於今,反求於古者也。〕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
〔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於此。成此在於考彼,契今由於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不可不察,
〔不审则失之於几,故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
〔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谓言者或不合於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象谓法象,
比谓比例。〕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
〔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得鱼在於投饵,得语在於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
曰合事;明试在於敷言,故曰:得人实也。〕
其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
由,故曰: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
〔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常易网,更有以勇之
者矣。〕
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其情可见。因随其情而牧养
也。〕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定邦家
之基矣。〕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
〔谓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後重之、袭之、反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
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者也。〕
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圣人诱愚,则闭藏之,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之,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宴夫会,鬼神本
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言既变而当理,然後牧之道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情明在於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於情明,故不明则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谓言者於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先说,我乃还静以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欲;欲彼高大
,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欲开彼情,先设象比而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
阴,声同必应,故能以实理相归也。〕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者也。〕
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谓真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
〔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於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
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谓上六者,皆以先定於情,然後法则可为。〕
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反於彼者,所以求覆於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於见情,故言用此也。〕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後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雄雌也。〕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谓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微,故曰:见微知类。〕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量能射意,乃无一失,若合
符契,螣蛇所指,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於此,故以相况也。〕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必须自知。〕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
〔我能知己,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後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圣贤合则理自彰,犹
光生而影见。〕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鍼,舌之取燔骨。
〔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鍼,舌之取燔骨。〕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甚疾。〕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
〔上下之道,取类股肱,比之一体,其来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
与方。〕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
〔谓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当以圆道导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後,即以方职任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此言用人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惟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道司
之。〕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
〔方圆进退若不先定,则於牧人之理,不道其正也。〕
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用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曰:忘情失道也。〕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
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

〈内揵〉第三

〔揵者,持之令固也。言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後结固而不离。〕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
〔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则近而疏。〕
就之不用,去之反求;
〔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
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
〔言或有远之而相亲,去之反求,闻声而思者,皆由内合相待,素结其始,故曰:皆有内
揵,素结本始也。〕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结以道德谓以道德结连於君,若之臣名为臣,实为师也。结以党友,谓以友道结连於君
王者之臣,名为臣也,实为友也。结以财货,结以采色,谓若桀纣之臣费仲、恶来之类是
也。〕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
求,欲思则思。
〔自入出已下八事,皆用臣之意。随其所欲,故能固志於君,物莫能间也。〕

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眹,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蚨母、螲蟷也。似蛛蜘,在穴中,有盖,言蚨母养子,以盖覆穴,出入往来,初无间眹
,故物不能止之。今内揵之臣,委曲从君,以自结固,无有间隙,亦由是也。〕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
〔说辞既进,内结於君,故曰:内者,进说辞也。度情为谋,君不持而不舍,故曰:揵者
,揵所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阴德,谓阴私相德也。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
〔谓所言当时未合,事过始骇,故曰:中来事。〕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於谋,待决事也。
〔谓所行合於己谋,待之以决其事,故曰:遥闻声而相思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言不得其情类而说之者,必北辕适楚,陈轸游秦,所以见非逆也。〕
得其情,乃制其术。
〔得其情则鸿遇长风、鱼纵大壑,沛然莫之能御,故能制行其术也。〕
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此用者,谓其情也。则出入自由,揵开任意也。〕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言以得情立事,故能先知可否,万品所以结固而不离者,皆由得情也。〕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
〔由夫得情,故能行其仁义道德以下事也。〕
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
〔混,同也。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後损益时事,议论去就也。〕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内谓情内,外谓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盖理之常也。〕
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诀之。
〔言善知内外者,必明诸道术之数,预揣来事,见疑能决也。〕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
〔既能明道术,故策无失计。策无失计,乃可以立功建德也。〕
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
〔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赋税之业,使远近无差。上下有序,则职分明;远近无差
,则徭役简。如此则为国之基,故曰:揵而内合也。〕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
〔上暗不治其任,下乱不寤其萌,如此天下无邦,域中旷主,兼昧者可行其事;侮己者由
是而兴,故曰:揵而反之。〕

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
〔言自贤之主,自以所行为得,而外不留贤者之说。如此者,则为作声誉而飞扬之,以钓
观其心也。〕
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君心既善己,必自有命来召,己既迎而御之,以行其志。〕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翔而後集,意欲去之,因将危与之辞矣。〕
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大仪,
〔去就之际,反覆量宜,如员环之转。因彼变化,虽傍者莫知其所为,如是而退,可谓全
身大仪。仪者,法也。〕
〈抵巇〉第四

〔抵,击实也。巇,衅隙也。墙崩因隙,器壤因衅。而击实之,则墙器不败,若不可救,
因而除之,更有所营置,人事亦由是也。〕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此言合离,若乃自然之理。〕
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察辞观行,则近情可见;反往验来,则远事可知。古犹今也,故反考往古,则可验来,
故曰:反往以验来。〕
巇者,罅也,[山间]也。[山间]者,成大隙也。
〔隙大则崩毁将至,故宜有以抵之也。〕
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
 
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朕者,隙之将兆,谓其微也。自中成者,可抵而塞;自外来者,可抵而却;自下生者,
可抵而息;其萌微者,可抵而匿;都不可治者,可抵而得。深知此五者,然後善抵巇之理
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形而上者谓之圣人,故危兆才形,朗然先觉,既明且哲,故独保其用也。因化说事,随
机逞术,通达计谋,以经纬识微,而预防之也。〕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於太山之本。
〔汉高祖以布衣登皇帝位,殷汤由百里而驭万邦。经,始也。挥,动也。〕
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其施外兆萌牙孽之时,托圣谋而计起,盖由善抵巇之理,故能不失其机,然则巇隙既发
,乃可行道术,故曰:抵巇隙为道术也。〕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
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
〔此谓乱政萌牙,为国之巇罅,伐射谓相攻伐而激射。〕
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
 
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
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如此谓抵而塞之,如彼谓抵而得之;反之谓助之为理,覆之谓因取其国。〕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五帝之政,世间犹可理,故曰:抵而塞之,是以有禅让之事。三王之事,世间不可理,
故曰:抵而得之,是以有征伐之事也。〕
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谓五伯时,右由上也。〕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
〔合离谓否泰,言天地之道。正观尚有否泰,为之巘隙,又况於人乎!故曰:不可不察也。〕
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
〔捭阖亦否泰也。体大道以经人事者,圣人也。〕
圣人者,天地之使也。
〔後天而奉天时,故曰:天地之使也。〕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
〔上合谓抵而塞之,助时为治;检下谓抵而得之,束手归己也。〕
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言能因循此道,则大宝之位可居,故能为天地守其神祀也。〕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学海拾遗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