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找水源口诀
更新时间:2020-01-09 09:19:01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
摘要:把握地下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一些地方废井多、不出水或出水少 ,主要原因之一是井址不准, 深浅不适 。 因而把握地形水系的一般规
比如川中丘陵地区 , 风化裂隙水的含水层一般在20-30 米的深度 。对于井址的确定主要是找准 " 泉眼 ", 找水歌诀:" 两山夹一嘴 , 地下必有水 "," 碎石带下水汪汪 ,红石头下干梆梆","湾对湾,嘴(指山嘴)对嘴,长流水"等,主要是说一般要把钻孔布置在岭状中丘坡脚、丘陵谷地、洼地或风化裂隙发育及风化裂隙与构造裂隙勾通处 。专业打井技术的技巧就是根据不同地层来判断不同的水线。 根据地形特点找水:
1、“撮箕地,找水最有利”。
三面环山的撮箕地,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所以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量较多。
2、“两山夹一沟,沟岩有水流”。
两山之间夹一沟谷,在河谷下游两岸的岩层中容易找到水源。
3、“两沟相交,泉水滔滔”。
两沟交汇之处的山嘴下,可能有泉水流露,在这里打井,水源较为可靠。而达到找水的目的.打地下水的来源是雨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渗入地下积蓄在土层和岩石的裂隙中,就成地下水。
地下水量的大小与岩性构造、地形地貌条件和补给来源有关。因此,特别介绍群众找水的经验,为容易出现干旱的地区的农民找水源打水井。
4、“山嘴对山嘴,嘴下有好水”
两个山嘴相对、距离相近,两个山嘴之下地势平坦,在锁口之处打井,容易打出水来。
5、“两山夹孤山,常常水不干”。
如果孤山底下的岩层,因岩性的局部变异而成为隔水层时,它就能阻滞地下水的流动,而在孤山的上游打井,便可以出水。
6、“两沟夹一嘴,下面有泉水”。
两边山较长,中间有一短山,在中间山的山嘴处,若是上有透水层,下有不透水层,在倾向低处打井,就能出好水。
7、“大山低嘴下,打井挖泉水量大”。
大山连接得很远,向一头倾没,在其倾没端适当地形之处的含水层中,可以找到地下水。
8、“山扭头,有水流”。
因山扭头而造成的山湾低处,阻滞顺山流来的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富集,打井有水。
9、“凸山对凹山,好水在凹间”。
一个山的形状向对面凸出来,另一个山的形状向里面凹进去,凸凹直接相对,在凹山低处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10、“大山突一咀,打井多有水”。
长山中间突出一条较短的山,在此山咀倾斜方向的低处打井,一般都能出水。
11、“湾对湾,水不干”。
两个山湾正面相对,在湾的中间发现浸水或者好水植物出现,是山中积压水的表现,在这里打井,有好泉水。
12、“两山相接头,下有泉水流”。
一般山与山之间缺乏常年流水,雨季可能在接头处排洪,枯季地下水可能在接头之处出露成泉。
13、“河漫滩上卵石多,地下潜水似暗河”。
冬季河流虽然已经干涸,但是河漫滩下面有潜水流动,可以截流蓄水,打井取水。对面凸出来,另一个山的形状向里面凹进去,凸凹直接相对,在凹山低处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学海拾遗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