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人才培育
更新时间:2015-01-03 16:05:47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北宋首都汴梁,宫庭内设有教坊专管教习排练、演出杂剧事务。明代兴起蓄养家班之风,王府富室自设戏班,教演剧艺。一些剧作者的家里也设
戏曲人才培育
北宋首都汴梁,宫庭内设有教坊专管教习排练、演出杂剧事务。明代兴起蓄养家班之风,王府富室自设戏班,教演剧艺。一些剧作者的家里也设有戏班,搬演自己创作的作品。
民间多采取“投师学艺”“艺学家传”的个体培训方式。明末清 初地方戏兴起,河南各地都建有不依附于演出机构 (班社)的民间戏曲教育机构—— 科班,又称“窝班”,专门培养童伶。清乾隆年间开封县朱仙镇的蒋门公盛班、封丘县清河镇的天兴班、长葛的文胜班、密县的太乙班等,都是著名的豫剧科班。其他一些较大剧种也都建有各自的科班。同时,戏曲班社也注重跟班培养、拜师收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科班制,先后建立了一批戏曲学校培养戏曲人才。1987年全省有中等艺术专业学校10所。其中省级1所、地区、市级9所。有的剧团也常用以团代校或举办戏曲训练班的方式招收学员,一边随团演戏一边学习。在文化主管部门提倡、剧团支持下,一些名艺人和有成就的艺术工作者采取“拜师收徒”的办法传授技艺。对在职人员多采取办训练班、选送到院校进修等方式以提高其文化专业素质。
科班选介
(一)清河集天兴班豫剧科班,班址在今封丘县清河集。pp 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建立。清光绪年间许长庆任管主。每 科学员约30名,学期3年,学员所有费用全由许长庆负担。
3年期满,效劳1年 (演戏1年,经济收入归管主)。一年后学员可搭班演唱,收入归己。许前后办科班8期,培养学生200多名。知名者如秦金生、郎高、秦大成、简容、刘永春、段才、颜平、王致安 (贯台王)、李德魁、李剑云、王絮亭、时倩云、林黛云、点翠红、阎彩云、王金玉 (筱火鞭)等。
(二)陈留全盛班豫剧科班,班址在今开封县陈留镇,清道光年间已经存在。科班办了多少期,培养了多少演员,已无据可查。该班出科知名者有李瑞云、李彬、铜槌、锁成、小常、小五、小七、小八、程兰亭、赵顺功、刘朝福 (小绿)、刘荣心 (小心)等。
(三)商丘“十四科”豫剧科班,班址在商丘县白庙集(今属夏邑县)。建于清光绪十一年 (1886年)前后,因在商丘一带连续办了14期科班,故名。先后培养豫剧人才300余人。现知名者只有宫、月、先、银、翠字辈等少数演员,其中宫保 (青衣、花旦、刀马旦)在商丘一带颇有盛名。丑角赵金演《顶灯》一剧,头顶油灯钻24条板凳,被誉为一绝。
男旦桑殿杰(白菜心)首先将豫东调中的“讴”(即高八度甩腔)加以改度,又将二八板唱腔中两句一叫锣的叫板或唱法改为二八板连板的新唱法,使旦角唱腔增加了委婉俏丽的色彩。科班于1929年停办。
(四)程老十科班豫剧科班,班址在洛宁县夏家洼村。pp 建于1933年。程老十为掌班,所收学生60余人,学生都以 “太”字起名。,知名者有花脸太忠、须生太平、小生太富等。
该班于1936年停办。
戏曲学校选介
(一)河南省戏曲学校该校建立于1956年,是全省第一所培养新型戏曲人才的中等艺术专业学校,校址在郑州市。
1978~1983年常香玉担任校长期间,提出加强基础课教学,以传统戏打基础的教学方针。1980年该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艺术专业学校。
该校先后开设了戏曲表演、音乐伴奏、舞台美术、导演、曲艺、话剧等专业,设有文化、文艺史论等13门课。学制分为6年、5年、3年,进修班3年、2年、1年,短训班半年、3个月等。建校后共毕业4~6年学制学生1158人,其中豫剧演员723人,伴奏员300人,舞美人员49人;曲艺演员、 伴奏员38人;导演大专班48人。进修和短期培训1140人,其中有豫剧、曲剧、越调、京剧、二夹弦、大平调等16个剧种的导演555人次;演员523人,音乐45人,培训师资17人。
1987年在校学生,4届8个班247人,进修生39人,教职员工142人次。先后为省外的艺术院校和部队培养豫剧进修生200多人,并接待19个国家及港、澳同胞645人次。
该校培养的学生分布全省和全国14个省、市。截至1987年底,已被批准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的有134人,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27人,中国民间音乐委员会委员2人。
(二)郑州市文化艺术学校该校创于1956年,前身系郑州市戏曲学校,隶属郑州市文化局领导。学校设有戏曲表演、戏曲伴奏、舞台美术等专业。至1987年底,共培养各类戏曲人才400多人。
(三)开封市文化艺术学校该校建于1956年,前身系开封市相国寺戏训班,隶属于开封市文化局领导。学校设有戏曲表演、戏曲伴奏等专业。至1987年底,共培养各类戏曲人才100多人,涌现出孙映雪、李莉、武惠敏等一批有影响的优秀青年豫剧演员。
(四)洛阳市文化艺术学校该校建于1974年,前身系洛阳地区文艺训练班。187年实有职工118人,设有戏曲、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至1987年培养中等文化艺术人才500多名,历届毕业生在省级以上的艺术大赛中有22人获奖,涌现出李金枝、陈淑敏、李广海、陈贞、柏青等一批优秀青年 豫剧演员。
(五)许昌戏曲学校该校建于1957年,隶属许昌市文化局领导。设有戏曲表演、戏曲音乐伴奏、舞台美术等专业,有职工78人。至1987年,共培养各类戏曲艺术人才400多名。
(六)商丘戏曲学校该校建于1958年,前身系商丘地区戏曲训练班,隶属商丘地区文化局领导。学校有戏曲表演、戏曲音乐伴奏两个专业,学制为3年或5年。至1987年底共培养各类戏曲艺术人才400多名。1987年实有职工87人。
(七)南阳地区戏曲学校该校1959年建立,隶属南阳地区文化局领导。至1987年共培养出各类艺术人才近300名。1987年实有职工59人。
(八)新乡市文化艺术学校该校建于1956年,前身系新乡市戏曲演员训练班。隶属新乡市文化局领导。设有戏曲表演、戏曲音乐伴奏等专业。至1987年共培养出各类戏曲艺术人才300多名。1987年实有职工63人。
(九)驻马店地区文化艺术学校该校原为驻马店地区戏曲学校,1982年建立。设有戏曲表演、戏曲音乐伴奏等专业,隶属驻马店地区文化局领导。至1987年共培养戏曲艺术人才3届120名。1987年实有职工24人。
培训
1927年,河南省教育厅公布 《河南各县戏剧训练班章程》,要求各县举办戏剧训练班,并在开封举办了“游艺训练班”,对在开封市营业演出的戏剧、鼓词、道情及杂技艺员分 别训练,每期两个月,举办了多期。戏剧方面由王镇南等任教。教育艺人不上演诲淫诲盗、迷信鬼神之类的剧目,对化妆、做派、唱白及文武场面要加以改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省文化部门曾办过多期短期训练班,培训在职人员。1951年河南省文教厅在开封市举办文工团寒假研究班,培训全省文工团员50多人。1952年集中全省文工团员学习一个半月,学习文艺政策。1953年,河南省文化局集中省、地、市、县重点职业剧团戏剧改革干部120余人,在开封市学习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戏曲改革政策。
1980年,上海戏剧学院、河南省文化局在郑州举办“戏曲导演、音乐、舞美进修班”,学员60人,学习4个月。1982年,河南省文化局举办了河南省直属剧团作者学习班,参加学习的8个剧团的编剧、音乐创作人员共32人。主要学习中共中央领导关于思想战线问题的讲话等有关文件,并重新学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同时还到农村、工厂参观访问。1983年,河南省文艺干校举办了导演进修班,学期半年,有省、地区、市、县表演团体的专职导演30余人参加学习,主要课程有导演理论、编剧知识、戏剧史、表演等,由省内外专家学者讲课。1984年,河南省文艺干校举办了戏曲编剧进修班,学期1年,有各地市45名戏剧工作者参加了学习,主要课程有中国戏曲史、文学理论、戏曲音乐、表导演理论等,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讲课,并进行创作实践。
以师带徒
以师带徒是长时期一直沿袭的传统教育方法。1949年以 后,革除了以师带徒中的陈规陋习,建立了新型的、尊师爱徒的师生关系,各曲种沿用以师带徒的方法,培养了不少新生力量,为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短期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曲艺艺人大都家境贫寒或为盲残人,一般较少有文化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举办不同类型的短训班,注重提高曲艺人员的思想水平、文化素质和演唱技巧。
1950年底至1951年初,河南省、地(市)按照省人民政府文教厅的指示,先后举办了30~50人参加的曲艺艺人培训班,贯彻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政策,总结交流经验,提高思想和切磋演唱技艺,对全省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有很大促进。1954年河南省第一期曲艺讲习班在郑州开学,各地、市参加学习的艺人70名,学习3个月。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曲艺工作的方针任务,提高说唱业务技术。1956年10月全省曲艺艺人训练班在郑州开学。这次训练班总结交流经验,培养提高演唱技艺,收集整理优秀传统曲 (书)目,记录整理曲艺音乐,讨论改进曲艺演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参加训练班的有来自全省各地、市的学员60人,历时40天。
1965年2月省故事研究班在林县举办,参加研究班的有部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的业务辅导干部15人。这次研究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边学习,边深入实际创作演出。研究班历时3个多月,共创作革命故事20个。先后在林县5个公社举办了不同规模的故事会156次,听众达3万人次。其中千人左右的故事会78场,中、小型故事会70多 场,培养业余故事员172名,撰写论文9篇。
1965年8月河南省大调曲子训练班在南阳举办。开封、洛阳、信阳、商丘、南阳专区及郑州市 派 人 参 加。
大调曲子老艺人曹东扶、张华亭、张耀庭等13人任教课教师。训练班历时4个月。
1981年1月河南省文化局举办的河南坠子中长篇青年演员进修班在郑州开学,历时4个月。参加进修班的学员共30人。邀请了省内外20多位著名演员讲课传艺。
1982年11月中、长篇曲艺作者讲习班在郑州开学。参加讲习班的学员来自18个市、地区共40多人,历时1个月。讲习班前段理论学习,后段作品分析。邀请省内外知名人士和演员任教。
1985年5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分会和省群众艺术馆联合举办的曲艺演员培训班在郑州举行,历时3个月。参加培训班的有各市、地曲艺演员37人。
以团代校 (训)
以团代校或团、队代训学员是从传统的以师代徒发展到 专业院校的过渡措施,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育曲艺人才的主要方法。
以团 (队)代校 (训)是专业曲艺表演团体根据国家批准的招生 (工)计划,面向社会招生,由曲艺团体配以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任教,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学习期满后,由团里分配工作,补充本团的演出阵容。河南省曲艺木偶剧团1957~1981年间,先后6次招收演员63名。另外一些曲艺表演团(队)根据自身需要,经当地主管部门批准,物色有培养前途的人员,随团(队)学习,解决本团 (队)新生力量匮乏问题。南阳县曲艺说唱团先后为兄弟团队代培大调曲子学员100余名。
学校教育
1981年8月,河南省文化局决定在河南省戏曲学校内增设曲艺专业班,这是河南迄今为止曲艺界唯一的艺术类全日制中等专业班。1982年4月开学,首届招收学员40名,除文化课外,专业课设有河南坠子、大调曲子。河南坠子分段书,大书、坠琴伴奏3个专业组。学习期间,共实习演出50余场,观众达4万余人次。1985年7月首届曲艺专业班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学员毕业分配。
1986年9月,第二届曲艺中专班开学,招收学员17名(其中演员8名,伴奏9名),学制3年,设河南坠子1个专业。
艺术院校教育
清代末年,废科举办学堂。河南省在优级师范学堂设置了音乐专业,为小学堂培养音乐师资。辛亥革命后,河南省教育厅执行了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倡的 “德智体音美” 五育方针,在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原优级师范学堂)设置了音乐专业,学制4年,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1919年初,在开封创建了私立东岳艺术学校,学校的宗旨是为河南的中小学校培养体、音、美、手工师资和提倡发展河南艺术事业。从1919年创办到1938年停办的20年间,为河南省培养出近千名的音乐人才。
1924~1931年,郭予倩、逯子龙、王励生在开封创建了河南美术专科学校、河南女子艺术学校,设有音乐、美术专业,培养中等艺术人才。后因经济困难,政治迫害,均遭停办。
1931年春,开封创建河南艺术师范学校(私立)。学校设置音乐、美术专业,学制3年,以培养中小学体、音、美师资为目的。1931年创办到1948年停办的18年间,为河南艺术事业做出很大贡献,仅音乐人才就培养了700多名。
1932~1934年,先后创办了华北艺术学校、中原艺术学校、河南体音学校,这3所私立学校均设有音乐专业,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后因基金不足,设备简陋,勉强维持二三 年被迫停办。
在30~40年代,河南省立开封师范、信阳师范、开封女子师范、洛阳师范、汲县师范等学校都设立艺术科,有音乐专业。学制4年,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的,为河南培养了大批音乐师资。
1941年夏,漯河创立了大华艺术学校(私立),后改名大华高级职业艺术学校,校长刘诚甫,学校设音乐、美术专业。
宗旨是培养中小学体音师资和中等艺术人才。1941年创办到1948年解放,共培养了300多名音乐人才。1949年,改名为河南省立漯河艺术师范学校。1953年并入开封艺术学校。其间又为河南培养近200名音乐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创办了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院,校长谢瑞阶、谢孟刚。设置了音乐专修科,以培养高等音乐人才;在研究室设有音乐研究生,培养高等艺术院校音乐师资和音乐专业人才;并在普通班设有音乐、舞蹈课程,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师资和音乐舞蹈工作者。数年来培养音乐、舞蹈研究生16人;音乐专科毕业生160人;中专毕业生360人。1953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开封艺术学校的专修科音乐、美术专业调到河南师范专科学校,设置了音乐专业,培养目标是中学音乐教师,3年培养了专科毕业生80人。1956年,成立郑州师专,设置音乐科,3年又培养了2年制音乐专科毕业生80人。1958年,成立郑州艺术学院,设音乐系,并在艺术师资科设音乐专业,在导演舞蹈科设舞蹈专科。5年共培养5年制音乐专科生160人;2年制音乐专科毕 业生80人;2年制舞蹈中专毕业生80人。1962年秋,郑州艺术学院停办,并入开封师范学院成立艺术系,设音乐专业。
80年代初,河南大学设立音乐一系、二系。30年共培养4年制音乐本科毕业生640人,歌舞演员80人。1987年,开设舞蹈专修科,填补了河南高等教育没有舞蹈专业的空白。
专业培训
(一)专业培训河南省歌舞团以团代校先后培训5期音乐舞蹈学员。1959年首次培训招收15名舞蹈学员实行全日制集中培训,学制1年。课程设置古典舞、民间舞、毯子功,文艺理论、表演理论、音乐理论与欣赏、语文、历史。经培训,多数适应工作并成为艺术骨干。1960年春,招收第二届学员50名。1970~1971年,先后两次招收40名舞蹈学员。
1971年建立学员队进行培训。课程设置以芭蕾为主,也有毯子功、音乐、语文课。1981年全省11市招收30名舞蹈学员,学制5年,全日制培训。
其他地、市歌舞团体也多采取以团代校培训人才的方法。不少团体还利用到外地学习节目的机会培训演员。
(二)群众舞蹈培训20世纪60年代初,全省从事群众舞蹈的专职干部仅有6人,河南省文化厅及河南省群众艺术馆通过举办各种舞蹈培训班,为全省培训出一支舞蹈师资队伍。到1987年,全省大部分县、市都有了舞蹈骨干。
1959年全省民间歌舞传授会由河南省群众艺术馆举办。参加学习的学员有37人,全是各市和重点县的群众艺术辅导干部及重点厂矿艺术活动骨干,主要学习河南优秀的民间舞 蹈和歌曲。
1982年全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骨干培训班由省文化厅举办。参加学员80多人,全是全省各地、市、县群众文化系统的舞蹈干部。主要课程有舞蹈基础理论、基本功训练、民间舞组合及如何搜集、记录、整理民间舞蹈的方法和技术等。
1984年全省舞蹈创作讲习会由文化部群众文化局、河南省文化厅联合举办。参加学员50多人,主要是全省各地、市、县群众文化系统的舞蹈干部。开设课程有舞蹈美学专题讲座;舞蹈编、导、演基础理论及技巧;如何搜集、记录、整理民间舞蹈、学习拉班舞谱、定位法舞谱等。
1984年河南省群众艺术馆举办集体舞、交谊舞培训班,参加学员200多人,主要是省会各级团委干部、工会、部队、学校的舞蹈爱好者。1985年河南省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交谊舞,迪斯科培训班。1986年夏,全省选出民间舞蹈《花挑》、《花轿到门前》、《回族秧歌》、《剌字》、《小两口开店》,由河南省群众艺术馆负责加工提高并对演员进行培训,以参加全国民族民间舞蹈大赛。
1987年全省幼、少儿舞蹈师资培训班由河南群众艺术馆举办。参加学员171人。主要是全省各地、市、县群众文化系统的舞蹈干部和各地学校、幼儿园教师。开设课程有少年儿童舞蹈的特征及创作、舞蹈基础理论、元素编舞技法。
(三)音乐干部培训1980年河南省群众艺术馆在伊川县举办了全省各地、市、县群众文化系统音乐干部培训班。参加学员有100多人,开设了声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歌 曲创作等课程。
(四)歌词创作讲习会1984年河南省群众艺术馆举办了全省歌词创作讲习会,参加学习的有来自全省的音乐干部40多人。邀请了全国知名的歌词作家任教。讲习会结束时,每个学员创作歌词5首。编辑出版了歌词集,其中10多首优秀作品被全国歌词专刊《歌词》刊登。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