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出场所
更新时间:2015-01-03 15:56:51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宋代戏曲表演场所称为“瓦舍”(又称瓦子、构肆)、“露台”、“乐棚”。金、元时代已修建有戏楼 (乐楼),明、清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
戏曲演出场所
宋代戏曲表演场所称为“瓦舍”(又称瓦子、构肆)、“露台”、“乐棚”。金、元时代已修建有戏楼 (乐楼),明、清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城乡,有乐楼、戏台、歌台、舞楼、舞亭、楼台、露台、演乐台、演戏台、歌舞台等称谓,还有临时扎搭的高台。清末民国初期,河南省的一些商埠城市出现了“茶社”、“茶园”。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开封建成了现代式剧场丰乐园,此后戏园在省内城市相继出现,但农村仍多在戏楼、高台上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改建了原有剧场,又修建了不少新的剧场。开封、郑州、洛阳等城市的剧院、影剧院多至十几所,一般的县城也有一、二所。有些乡镇也建立了剧院(影剧院),如洛阳市下属9县6区,50~80年代共建剧院94座。周口地区(辖1市9县),50~80年代共建127座。
1949~1987年全省各市和地区所在市主要剧院共有67座。
戏楼选介
(一)洛阳潞泽会馆舞楼潞泽会馆座落在洛阳老城东关新街,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潞安府(今长治市)和泽州 (今晋城市)商人捐资建筑。坐南向北,与东西钟鼓楼相连。舞台高于地面3.5米,台宽16米,进深7.5米。彩绘,木雕建筑结构独具一格。现保存完好。
(二)社旗县山陕会馆悬鉴楼山陕会馆座落在社旗古镇中心,建于清乾隆二十年 (1755年)。内有悬鉴楼 (即戏楼)一座,坐南向北,与拜殿相对,三层重檐歇山,筒瓦盖顶,高30米。精雕彩绘龙头出牙、奔狮走虎、龙凤牡丹、八仙故事等。舞台高于地面3米,台口宽4米,进深6米。台前庭院可容数千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羽生日)演戏3日。现保存完好。
(三)洛阳关林舞楼关林(即关羽冢)在洛阳市郊洛河南岸,是一个古建筑群,舞楼与关林大门相对,坐南面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舞楼平面呈“凸”字形,突出部分为前台。前台歇山式与后台硬山式相结合,如同一座重檐楼阁,样式独特。前台三面敝开,观众可三面看戏,后台面积左右延伸,增加了演员化妆、休息的地方。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五月十三日、九月十三日关林庙会,都在舞楼上唱戏,现保存完好。
剧院选介
(一)丰乐园丰乐园座落在开封市马道街,建成于清宣统元年 (1910年),清宣统二年 (1911年)正式演出,是一座较完善的现代剧场。丰乐园坐东面西,临街门面仿古建筑,砖木结构,漆黑门对开。台口呈半圆形,设黄铜栏杆。戏园观众座位有楼上、楼下两层,楼下条椅座位,椅背后装有条板,可放茶具、食品;楼上设包厢。可容千人。
(二)永安舞台永安舞台座落在开封相国寺火神庙内,1926年建成。砖木结构,利用庙宇大殿搭盖,坐北面南。场 内设有条凳,两侧有站签,可容几百人。1938年,开封沦陷后停业。
(三)人民影剧院始建于1928年,座落在开封市自由路,相国寺西边,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初名国民大戏院,后由冯玉祥改为人民会场。舞台中心设有转台,后台设有化妆室、休息室。楼上楼下三层均设有条椅座位,左右两侧设楼座。可容万人。1932年改名为广智院,后又改称中央大戏院。
1938年日军侵占后,改名新民大戏院。1951、1957、1979年先后翻修,设座位1800个,改现名。
(四)东方红影剧院东方红影剧院座落在郑州市中原东路,1949年兴建。先后称为“中原影剧院”、“人民电影院”、 “百花影剧院”等。原有座位1800个,1979年改换成软、硬座两种,共有1490个。台口宽12米,高7米,进深14米。
照明、幕布、吊杆等设备齐全,有化妆室、休息室,并有冷暖气设备。
(五)河南人民剧院河南人民剧院座落在郑州市北二七路,坐西北面东南。采用北京天桥剧场图纸于1953年施工建筑,1954年开始使用。观众席分楼上楼下,共1571个。舞台台口宽12米,高8米,进深17米,有乐池、吊杆、幕布齐全,有灯光、音响、冷暖气设备,设有排练厅、化妆室、男女淋浴间、观众休息厅、外宾、首长休息室、停车场等。为河南省文化厅直属剧院。
(六)中州影剧院中州影剧院座落在郑州市文化路。混凝土结构。观众席分楼上楼下,共有座位1435个。舞台口宽 14米,高10米。舞台设备完善,并有演员宿舍、观众休息室。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