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真相(八):《医学入门》揭示练功禁忌
更新时间:2015-08-13 21:15:08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医学入门》(以下简称《入门》)是由明代医家李梃编著,全书分相当于总论的《卷之首》及相当于各论的内(二卷)、外集(五卷),“内集详于运气
《医学入门》(以下简称《入门》)是由明代医家李梃编著,全书分相当于总论的《卷之首》及相当于各论的内(二卷)、外集(五卷),“内集详于运气、经络、针灸、脉、药;外集详于温暑、伤寒、内伤、杂病、方论”。书末之《习医规格》,对习医者的业务和医德提出要求。
《医学入门》(资料图)
自谓“医能知此内外门户,而后可以设法,治病不致循象执方,夭枉人命,故题之曰《医学入门》”(《卷之首·集例》)。此书正文引经据典且多为歌赋,以注补充阐述,注文引录各家之说,附以己见。有关气功的内容集中于《卷之首·保养》(以下原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录于《保养》),并散见于《集例》和《习医规格》等处。
一、提出练功禁忌
李氏把气功分为内气搬运的动功,精神内守、身心凝定的静功,含有“舞蹈意”的导引三类,并认为动功有使“气血从轨”的作用,静功能使“身心凝定”,而导引则能“养血脉”。
此外,他还用内丹论述了精气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丹书朱砂、铅汞、龙虎等说,俱是借喻身心,惟心息相根据之说,最为直接明显。心主乎息,息根据乎心,心息相根据,则精气神满而病却矣”。但总体上,李氏《入门》较为重视导引(即动功)的作用,指出:“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病,人徒知久立、久行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之尤伤人也。”
李氏对于气功副作用和练功禁忌的论述是他书所少见的,他明确指出:“内动运任、督者,久则生痈;运脾土者,久则腹胀;运丹田者,久则尿血;运顶门者,久则脑泄,内动固不然矣。至于六字气虽能发散外邪,而中虚有汗者忌;八段锦虽能流动气血,而中虚有火者忌。”
但联系气功实际分析,上述之“运任、督者,久则生痈”唯恐临床难以见到;至于“运脾土者,久则腹胀;运丹田者,久则尿血;运顶门者,久则脑泄”中诸“者”字之前,恐加上“不当”更接近临床实际,即运脾土不当者,久则腹胀;运丹田不当者,久则尿血;运顶门不当者,久则脑泄。
六字气大概是指六字气诀(即六字诀),该功法注重呼气,长于祛邪泻实,非但“中虚有汗者忌”,而且中虚无汗及其他虚证患者,也当忌用或慎用;但关于八段锦的禁忌,则多少有些“凭空”。尽管如此,李氏此说对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气功的作用,避免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还是很有意义的。
六字气诀注重呼气(资料图)
二、论述操作细则
李氏认为:“据方书神农起医药之方,黄帝创导引之术,后世传之失其真耳……惟《医林集要》所载古导引法,间有一二明显可行者……故录一二最要者,以备养生者择焉。”按:《医林集要》即《医林类证集要》,王玺撰于公元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刊于公元1515年(明正德十年),是一本综合性医书。
其论“专以《内经》、《本草》为主,外考各医师家仪说,有发明经旨者,爰作论断,分门析类,厘为十卷”(《医林类证集要·郑善夫序》)。其中关于导引的内容,以《巢氏病源》与《道藏》所收者为主。所录导引法共八种,包括虚损(导引)、开关法、起脾法、开郁法和治腰痛、治积聚、治遗精邪泄泻、治痰雍。
这些方法可以分为5类,第一类为自我按摩,如“治积聚”法的要点是“外摩积聚所在”;“治遗精泄泻”法的核心为“摩擦脐轮”,如用于无病者的养生,则“更擦肾俞、胸前、胁下、中脘、涌泉”。
第二类为上肢运动类,如“开关法”之“胛骨并肩,向前圆转”;“起脾法”之“挺身以两手相叉,极力扒左、扒右”;“治痰壅”法之“以两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急势振摇臂肘”。
第三类为推拿,如“治腰痛”法需要两个人操作,患者“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前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极似推拿中的踩跷法。
第四类为常人难以学练者,如“开郁法”中的“以左手搭右肩,右足搭左膝腕委中而行;右手搭左肩,左足搭右膝腕委中而行 ;良久复以左手前拍腹,右足搭膝盖而行 ;右手向后拍腰,左足搭右膝盖而行”。
第五类为虚损导引法,实为一组练功时的“三调”操作细则,谓:“有火者,开目;无火者,闭目。无汗者,闭气至极;有汗者,不必闭气。欲气上行以治耳目口齿之病,则屈身为之;欲气下行以通大、小二便及健足胫,则偃身为之;欲气达于四肢,侧身为之。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欲引臂病者,挽臂;欲去腹中寒热、积聚诸痛,及中寒身热,皆闭气满腹,偃卧亦可为之。但病在头中胸中者,枕高七寸 ;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其内容可能多取自《医林集要》以外的其他“古导引书”,除“有火者,开目 ;无火者,闭目”为气功界多能接受以外,其他内容所包含的实际意义各家有不同看法。
三、阐述气功理论
《入门》中的气功理论,多见于《集例》、《先天图说》、《保养》和《习医规格》等处。
《集例》中的“保养以助药力,若专恃药而不知养性,则药亦难效。古人皆先养性,不愈而后服药”,明显是结合气功来说的,其中还反映了李氏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先天图说》“人之百病,皆由水火不交,故以后天坎离继之。血属水,气属火,血阴而气阳也。离中虚,真阴存焉;坎中满,真阳寓焉”之论中,道教气功“取坎填离”,欲将后天“还原”为先天返老还童的练功旨意体现的非常明显。《保养》以气功养生的“治未病”思想,在以下论述中得以充分体现:“保养可勿药乎?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则麻黄、桂枝、理中、四逆之剂,不必服矣……寡言语以养气,则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汤,又何用哉 ?”认为“导引为虚损、气血不周而设”,能补虚行滞。
此外,李氏还认为气功锻炼对医生也有益处,故对从医者提出了既要练功,又要熟读儒家之书的要求。他在《习医规格》强调医者“每早对《先天图》静坐,玩读”儒家经典,“每五鼓清心静坐,及早起仍玩儒书一二,以雪心源”。究其原因,在于“血由气生,气由神全”,而心主神明。
清心静坐(资料图)
“人之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一语,是李氏对此前诸家关于动静关系论述的概括性总结。因其言简意赅,通用性强而被后世气功家所广泛应用。
主动与主静是中医养生学的两大流派,其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对动、静养生都有论述。在《刻意》篇中,庄子有“熊经鸟伸”和以此养生的记载;杂家著作《吕氏春秋》中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将运动与强壮形体相联系 ;《内经》尽管主静,但也接受了这一“动”的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和于术数”作为养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华佗的五禽戏则将上述以动养形的理论落到了具体的方法中。
而清静无为,以静养人体之神的思想,也源于老庄。《老子·第二十六章》的“静为噪君”,《庄子·天道》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等,是其“始祖”;《内经》“恬淡虚无”是对其的认可,《千金方》的“养性”是对其的发展。总之,养生学中以动来保养形体(其流派学界名之“动形派”),以清净保养精神(“精神派”)的学说,被李氏吸收后提出的上述论点,发展了气功学中动静的理论,对指导气功养生治病,均有一定的意义。
事实上,李氏还是偏爱动功的。他认为“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病,人徒知久立、久行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之尤伤人也”。这也许就是他辑录前人功法时,只录动功而不录静功的原因所在。
总之,作为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医学入门》剖析的气功副作用及提出的练功禁忌,可以帮助人们全面正确地认识气功的作用;该书的动静观不但继承了前贤之说,又有了一定发展。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学海拾遗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