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人文 > 学海拾遗 > 正文

五千年文明沉淀的10大智慧,句句都是经典!

    更新时间:2016-04-02 21:14:40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 “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宋代苏轼在《贺欧阳少帅致仕启》里也说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1、大智若愚 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宋代苏轼在《贺欧阳少帅致仕启》里也说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若愚”,已进入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还需要“守愚”,“守”就是修行,也就是功夫。
 
大智若愚(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
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候,所以趁此机会,斗胆请求大王赐给我田园,作为我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倒是爽快地应允了。王翦手下心腹劝告王翦,不可如此贪婪,惹怒大王。
王翦不动声色地支开左右,这才对手下心腹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怀疑我有造反之心了。”
2、淡泊恬适 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也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淡泊,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看窗外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淡泊明志(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一幅对联,是明朝陈眉公《幽窗小记》里面著名的一句,意思说的是: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的应有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这样的平和心境,这样的淡泊自然,谁都可以拥有的境界,却不是谁都能够做得到。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人无志不立,奢华的生活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自古英才出于寒门,正是由于家境一般,享乐诱惑就少,知道世事生活不容易,寒门之子自然会早早立志,发奋努力。
3、滴水穿石 贵在坚持
早在《汉书•枚乘传》就有了“滴水穿石”的类似说法,“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就出现了这个成语:
宋朝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一天,他看见小吏从府库慌张出来,头巾下藏着一文钱。下令拷打。
小吏不服:“一文钱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杀我!”
张乖崖大怒:“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立刻把他斩首。
有个明末清初历史学家谈迁著书的故事,他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他的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厚积薄发(资料图 图源网络)
4、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做学问、做事业都是极艰难之事,需要长时间的准备、积累,等待时机,还要经受失败、挫折的一次次的打击,所以没有充分的积累,贸然妄动,结果只能是失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就是要遍览天下事物,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是要“厚”;
第二境界就是要深入钻研事物之理,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就是要“积”;
只有“厚积”了才会有第三境界的“蓦然回首”,即“薄发”。
以柔克刚的态度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5、海纳百川 包容涵藏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阔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四川大学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校训。
大的文明体系都是包容、融合众多子文明形成的。
中华文明的初期的“诸夏”与“夷狄”,农业文明不停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碰撞、融合,后来佛教传入,古印度文明的一部分逐渐融入中华文明;
西方文明本就是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的结晶,融合了古希腊的理性、科学精神、民主传统,犹太宗教,还有古罗马的法治传统。
这两大文明之所以大,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因为它们“海纳百川”。
6、戒骄祛躁 平等待人
这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态度,同时也是老子“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思想。
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一‘傲’字。”汉代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人最容易在自己最自负的那方面“掉链子”,出丑丢人。
 
六尺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这名字的由来是有一个故事的。
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有一年张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
张家的人便给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请他出面干涉。
张英看信后,并没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形成了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张英的大度和气量至今传为美谈。
7、涵养心性 诚敬存之
道家的涵养心性,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因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
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
儒家在涵养心性方面下功夫,用诚用敬,宋代大儒程颐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己。”
“体仁”就不是一个纯思辨的问题了,需要“践履”,需要“在事上打磨”,也就是要实践,途径就是“存诚”和“居敬”。
存诚,就是对事物长期永恒的激情,居敬则是对事物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畏,激情和敬畏结合,才能有学习钻研的动力,以这样的精神,才能格万物而知天理。
对待事情浅尝辄止,敷衍了事,是一生碌碌无为的行为表现,瞄准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借助实实在在的路径,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并且对过程存诚存敬,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冒进,不退缩,并且又不失激情。
天地之事固然迷人,但是先事人而后事天,先渡己而后渡人,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
 
君子慎独
8、君子慎独 唯德感天
“君子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是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一种坦荡,一种伟岸。
说起慎独,不仅是先哲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今天处在喧嚣复杂、物欲横流社会里的人们,慎独也是人人努力追求的思想境界。
慎独是一种智慧,一种谦虚,一种淡定。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慎独就是在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中,体会着生命的乐趣,而不是在张扬下吹嘘着自己,贬低着他人。
慎独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只有这样的生命才是美丽与永恒的。
慎独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感受慎独这份情怀,人生的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
我们都会在自我陶醉中得之坦然,失之泰然,并且感受生命的恬然。只有具有慎独精神,才有宽容与礼让,才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正是由于缺乏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有人用自己的灵魂和人格作抵押而求一劳永逸,却不愿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进行创造性的投资,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也正是由于没有慎独的境界,于是有了贪官污吏。
东汉杨震是个廉洁的官员,他从荆州赴东莱郡(今山东省掖县)当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当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官员。
王密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夜里怀揣十斤金子前去拜见。
杨震见状就对这位门生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王密回答:“没关系,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认真地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说得王密拿着金子羞愧离去。
这就是“杨震四知”的典故。
 
大道至简(资料图 图源网络)
9、大道至简 淳朴自然
大道至简,是中国哲学重要命题。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表示终极真理。
《易》之“三义”包括:简易、不易、变易。这“三义”概括起来就是“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人往往追逐过多的外部欲望,忘却了自己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东西,“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其实生活是简单的。
《庄子•天地篇》中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抱着水瓮浇水灌地,用力很多而功效很少。
子贡对他说:“有一种机械可以让你省力气,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古代的杠杆工具)。”
种菜的老人变了脸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
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罢了。”
 
上善若水(资料图 图源网络)
10、上善若水 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曾国藩九江一战,被石达开打得大败,苦心经营的水师全军覆灭,伤心之下,投湖自杀,被部下救起。恰逢他的父亲去世,曾国藩回家守孝,郁郁寡欢。
他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
他心里充满着委屈,心情郁结不解,日积月累,终于酿成大病。一天他的弟弟告诉他,有个老和尚看病很准,不妨一试。
老和尚听说来人是曾国藩,连面都没见,写了一张纸条给他。曾国藩打开一看:“黄老治心病”。曾国藩心想:“尽管《道德经》我都会背诵,也不妨再好好研究一下”。
曾国藩一边反复阅读《道德经》,一边不停反思自己出山五年来的挫折,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终于探得了这部道家经典的奥秘。
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是谈的入世的道理。
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把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为深透的大智者。
曾国藩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
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有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清德、陈启迈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
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
后来大彻大悟的曾国藩,展现于世人面前的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桀骜不驯、凶神恶煞的“曾剃头”了。
为使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更好的发挥才干,曾国藩宁愿让出自己的位置;为联络旷世奇才左宗棠,曾国藩情愿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曾国藩是用“心”一举打败了洪秀全。打败洪秀全以后,曾国藩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经营的军队。
后人都非常推崇曾国藩,推崇的正是他“上善若水”的心境。
道家崇尚“水”,崇尚“不争”,崇尚“柔弱”、崇尚“无为”,崇尚“无私”。听起来很深奥,从道学演变出来的“武学”,诸如“太极”、“八卦”等拳法就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是进攻的,全部是防守。
在防守中寻找对方的弱点,再借攻击者的力量来攻击其弱点,以守为攻才是其奥妙所在。
无论处人还是处事,要想把防守做到家,没有“上善若水”的心态,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道家是修炼心境的。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学海拾遗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