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魔术、马戏
更新时间:2015-01-03 15:33:43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杂技是古老的艺术形式,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原始时期的“角抵”游戏可视为杂技的萌芽形式。汉武帝时期杂技极为盛行,常以国都洛
杂技、魔术、马戏
杂技是古老的艺术形式,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原始时期的“角抵”游戏可视为杂技的萌芽形式。汉武帝时期杂技极为盛行,常以国都洛阳、南都 (南阳)为中心举行盛大会演。东汉时期的壁画、石刻等实物资料对杂技也都有丰富的反映。隋炀帝大业二年 (606年),突厥王染干来朝,杨广责令集四方散乐百戏于洛阳,辟端门与建国门之间,绵亘八里为戏场会演,演员3万人,乐队1.8万人。从此形成了每年元宵节举行大型百戏会演的习惯。唐代百戏有新发展,并设有“教坊”专门培养艺人。宋代百戏节目更为繁多,踢瓶、弄碗、摔跤、上竿、吃针、睡壁、驯兽、蹴鞠等开始由宫廷转移到民间。
清末民初,豫北濮阳、南乐一带逐渐形成杂技之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杂技艺人摆脱了历史上颠沛流离、买艺求生、任人欺凌的悲惨处境。杂技艺术作为一项事业在表演、音乐、服装、道具、舞台美术以及人才培育等方 面得到了全面发展。80年代,杂技艺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河南杂技演员以非凡的表演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
门类
杂技、马术、魔术是当今杂技的三大门类。由此派生的滑稽表演、环球飞车等都属于杂技范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河南杂技的各个门类都拥有一批优秀的演出节目。据1987年粗略统计,全省有杂技、魔术节目400多个。
杂技
杂技包括手技、蹬技、顶技、踩技、口技、车技、武术、爬竿、走索以及民间各种杂耍等。河南省各杂技团体演出节目约200多个,其优秀定型节目如下:(一)《转碟》《转碟》 也叫 《耍化盘》,古称 《恒碟子》。多为女演员集体表演,用盘子在细竹杆上端晃动旋转。
一个演员双手能耍14个盘子,并兼做仰、卧、滚、翻等高难度动作。
(二)《飞叉》《飞叉》表演使用的钢叉,长一米余,缀有金属环片,表演时哗哗作响。演员以手、臂、肩、膀、背、颈、腿、脚等部位表演,时而高抛,时而倒置,时而滚动,时而悬空。表演分南北流派,南派朴实浑厚、粗犷豪放;北派古朴、细腻。
(三)《舞流星》《舞流星》分为 《水流星》、《火流 星》和《水火流星》。是用一根3米长的绳子,两端系着水碗或火球,表演者手执绳子中心,不停的旋转、高抛、前后滚翻,水不外溢,火不迸散。河南传统流星原为单舞,后发展为双 人对抛、对接。开 封杂技团现 已创演4人舞流星,技术 上有创新, 形式 上有突破, 满 台五光十色, 使人眼花缭乱。
(四)《武术》杂技武术侧重于表演与造型。通常以 “对手”、“叠罗汉”为基本结构,穿插跟头和滑稽动作,形成独特的表演艺 术。 根据 表 演 人 数 多 寡 分 为 《大 武 术》 与《小武术》。以 翻、滚、跃、打为基 础,通过伏、仰、卧、倒、立、拉、撑、推、支 等各种动作 姿态,做出多种多样的集体造型。
(五)《走钢丝》《走钢丝》亦称“走索”或“踏索走绳”。演员在一米多高的绳索 (今改为钢丝)上表演走、跳、摇、摆、坐、卧、滚、翻、骑车、倒立等动作。20世纪50年代开封市杂技团的肖云飞创演的软钢丝,加上娴 熟 的 滑 稽表 演,曾轰 动省内外。郑州市杂 技团又有新 的突破,把以走为主的 钢丝技巧变 为 倒 立 骑 车, 并 以 娴 熟 的 技 艺、敏捷的动作,把倾斜45°的梯子置于摇摆不定的软钢丝上,倒立摆动。
(六)《蹬技》《蹬技》是由演员仰卧在特制的座子上,用双足舞弄承接各种道具的技巧。传统蹬技以蹬桌、蹬凳、蹬缸、蹬人等为主。多由女演员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演了“双蹬”和“对传”。濮阳市杂技团把蹬单棒发展为蹬双棒,后又加上一只脚扒砖,创演了蹬技的新水平。
(七)《顶技》《顶技》分头顶、额顶和颚顶,是头、额、颚顶各种物体表演平衡技巧的很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头顶节目有顶竿、顶坛、顶碗、顶缸、顶人等;额顶和颚顶通常是顶单层、双层或多层的玻璃皿塔体。塔体是用玻璃杯、玻璃瓶、玻璃 盘 和 花 束 等 物 叠成。演员顶着器物兼做各种动作。20世纪80年 代单人顶 碗 已不多见,代之而起的是双人或多人顶碗,在技术上、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新乡市杂技团还创演了《晃板顶技》和《高车顶技》,新颖别致,和谐优美。
(八)《车技》河南车技始于当代,有双轮车、单轮车、高车、低车和群车等车技表演。表演形式有单人表演、双人表演和群体表演。单人表演还增加一些道具,如高车踢碗、单车杂耍等。集体车技表演技巧丰富娴熟,最后,可达12人同乘一车表演“孔雀开屏”。车技还包括《高台定车》,演员把自行车置于高台之上,在车把、车座、车轮上起顶造型,最后还有一两个、甚至两三个演员与定车演员配合造型,惊险 而优美。
(九)《鞭技与绳技》鞭技表演者挥舞长短不一的鞭子,鞭梢能准确无误地把数米之外的火柴击燃,烟头打灭,把片纸拦腰击断。绳技表演者以腕力 抡 动 绳 套 使 之 飞旋 成 圆 圈 状, 演 员在 转 动 的 绳 圈 内 外表演,穿腾跳跃。郑州 市 杂 技 团 演 出 的绳技,演员用头脚和双手同时转动4只绳圈。
(十)《钻圈与钻桶》《钻圈》有钻地圈、钻高圈、钻刀圈、钻火圈等。起初单圈立地表演,继而两圈、三圈叠立,表演者鱼跃穿梭,身轻如燕,集体表演,动中有静,不时做出各种造型,轻捷、欢快、幽默、活泼。
《钻桶》使用的木桶,直径35厘米,长70厘米。演员在细长的桶中钻进钻出,兼做各种动作与造型。1986年漯河市 杂技团王来平最早表演钻桶,她设计并创演的《三人钻桶》,技艺精湛,妙趣横生。
(十一)《举刀与拉弓》《举刀与拉弓》是两个表演力度的传统节目。所用道具刀与弓都是古老的作战兵器。刀重100公斤。表演者运用自如地挥舞大刀,最后在急速的飞舞中收刀亮相。弓的硬度折合重量亦有100公斤之多,开封市杂技团演出的拉弓尤为精彩,演员能用双手、双膀、颈部和单脚同时拉开6张硬弓,折合重量600公斤,较之过去在力度上、技巧上都有突破。
(十二)《倒立技巧》《倒立技巧》节目有《椅子顶》、《木砖顶》 以及在各个节目高潮结束时演员的各种造型顶。
1949年以前一般杂技演员均是双手起顶,单手顶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入80年代以后,单手顶已很普遍,技巧也有很大提高,如“单手转体90°四面扒砖”、“单手转体90° 蹦梯10层”、“单手倒立晃圈”等动作。《椅子顶》表演时,先在台上置放4只玻璃瓶,在4只瓶口上置放第一把椅子,再将其余椅子正置倒置,层层加高。每加高一层,演员做一次起顶动作。其间还加入长凳横贯椅子中间,最后可以加高六七米。演员在椅子的最上端起顶、旋转、劈砖……同时演员还有把椅子置放在底座演员肩上的《扛排椅》,用椅子组成斜塔,演员在斜塔上起顶倒立,作出优美的造型。
(十三)《跳板》《跳板》分《大跳板》和《小跳板》两种,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河南省出现。其道具是一条三四米长的压板,压板低垂的一端站着一名身体轻健的演员,一名或两名粗重的演员从高台上往翘起的压板一端猛跳,利用 杠杆的反弹力作用,把站在低垂一端的演员抛向空中,演员趁势作前后腾翻动作,然后落到举的椅子上或“底座”演员的肩膀上或头顶上。50~60年代跳板弹起的演员在空中转体后可以落在踩肩叠立的“二节人”上,当今可以达到“五节人”造型。
(十四)《晃板与晃梯》《晃板》长约1.5米,宽约0.5米。表演时板下置一圆木,演员在不断摇晃的木板上作倒立、顶技等动作和造型。
1984 年 濮 阳 市杂技团创新的《双层晃板》,演员用腰、腿、顶等基本功表演各种造型,难度很大,在全国同类节目中是一个突破。《晃梯》使用的梯子高约2米。演员在竖立的梯子上要保持直立不倒,还要表演手技、叠人等动作与造型。有时演员让梯子单腿着地,作360°旋转,难度更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晃梯技巧又进一 步提高,演员能在梯子单腿高悬旋转两圈,并表演三节双头顶晃圈。
(十五)《皮条》《皮条》表演近似体育运动的吊环,主要表现演员的臂力和技巧。表演时演员手握空中下垂的带有响铃的软皮条,双臂支撑,倒立翻腾,缠身而上,放手速下等,作出粗犷、刚健的艺术造型,该节目于20世纪50年代始演于商丘市杂技团。1986年周口代表队演出的4人皮条,技术上有创新,结束时以尼龙带喷水,大大增加了表演效果。
(十六)《杠子》《杠子》表演类似体育运动的单杠技巧,基本动作分为上把、中把和下把,演员在杠上表演各种动作和造型。驻马店杂技团在《单杠》的基础上发展为两根或三根等距离的杠子表演,演员在杠子之间飞腾穿越,丰富了表演内容,扩大了表演空间。
(十七)《手技》手技也叫《杂耍》、《杂拌子》。手技表演的道具很多,有棒、球、瓶、刀、圈、帽、球拍等等,始演于20世纪50年代。当今开封、郑州杂技团把单人手技表演发展到2~4人同演。
(十八)《高空节目》《高空节目》包括《秋千飞人》、《浪桥飞人》、《蹦床飞人》等,是传统技艺和国外节目的融合,大都由集体表演,其动作是由传统的翻腾和现代体育运动的结合,开封杂技团在省内最早演出。80年代,郑州市杂技团的空中表演又增加了空中滚翻、对接等高难度动作。
(十九)《狮子舞》《狮子舞》在西汉时期即已普遍流行。河南狮子舞与杂技班团的结合始于1949年以后,分文狮和武狮,文狮表演主要刻划狮子的温驯神态,武狮表演主要 刻划狮子的勇猛强悍,巩县民间狮子舞的群众基础广泛,表演套路、动作丰富。开封杂技团曾专赴巩县学习,并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杂技调演。
(二十)《龙舞》《龙舞》在民间叫“玩龙灯”,始于汉盛于唐。一般在夜间表演,龙体内置放灯烛。河南杂技界把龙舞搬上舞台始于开封市杂技团。
(二十一)《上老竿》《上老竿》在民间叫“上刀山”,曾是省内各杂技团演出的大型节目。老竿高5~7米,上端固定两根三米多长的横木,横木两端系着吊竿和绳索的表演道具,并装有演员上下的软梯。早期的软梯是用锋利的铡刀系成,演员在无绳索保险的情况下赤脚上下,在高高的老竿架上表演倒立、前后翻腾、口系儿童旋转等等。开封杂技团的赵新春(艺名“一撮毛”)演出的老竿架,均在7米以上,从不踩梯阶攀蹬,只依两根空绳上下,动作快速敏捷,并能在老竿顶端表演头对头的顶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杂技演出走上舞台,《上老竿》节目逐渐停演。
(二十二)《滑稽表演》杂技中的滑稽表演年深日久,汉代已有。滑稽表演分单独表演和配合表演两种。当今河南杂技团体演出的滑稽表演节目有近百个。
(二十三)《环球飞车》《环球飞车》是在特制金属大球体中由男女演员表演自行车和摩托车。最为惊险和壮观的是360°上下垂直大翻飞,一人表演,双人或数人穿插。河南环球飞车始于20世纪50年代开封市杂技团,1963年后停演。1973年以后,驻马店、郑州、漯河、清丰等地先后恢复 上演。1986年郑州市飞车团创演8辆自行车穿插腾飞“八仙过海”。是河南环球飞车的新突破。
(二十四)《僧道杂耍》除专业和业余杂技团体经常表演的上述部分节目外,在豫北、豫西、豫东等地区的寺庙中,还有僧道表演的杂技节目。僧道们表演的 《飞叉》 和 《水绳》与专业团体的一脉相承,只是增加了高难动作,改造了表演形式。
魔术
《魔术》(习惯上以手操藏挟表演的称为戏法;借助物理、化学、机械装置表演物体增减、隐现变化的称为魔术。)古称“幻术”、“戏法”。兴于汉唐,盛于宋代。pp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外魔术舶入。魔术艺人把古今中外魔术融为一体,创造出大量优秀的魔术节目。20世纪30年代,开封相国寺尤海仙领导的“万法堂幻术团”能演出100多个魔术节目,在河南影响很大。尤海仙还编著了《幻术易知》,提供了200余种幻术节目的表演密诀及道具的制作方法。
1949年以后,魔术有了新的发展。截至1987年,河南专业和业余团体演出的节目有200多个。
魔术节目有大、中、小三类。小型表演如《烟技》、《牌技》、《手变彩球》、《解连环扣》等,道具精小,干净利落。中型魔术大都借助箱、匣、布幔等道具,变出彩旗、花束、鸽鸭等,内容丰富,五彩缤纷。大型节目多是变人,通过道具男变女、女变男、有变无、无变有,或是把人体断切等。演 员以娴熟的技艺,手疾眼快,妙趣横生。
古彩戏法也是河南魔术界传统精彩节目,表演者可以从长袍中变出大量五光十色的玻璃器皿,其中有水,水中有鱼等。但由于近年来各个团体很少演出,濒临失传
马戏
马戏包括马术和驯兽两部分,南阳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马术与动物戏图,证明汉代马戏技艺已达相当水平。唐宋时期,马戏则是专指驯马及马术表演。
(一)《马术》马术表演动作大致有《直立骑术》、《马上杂耍》、《马背起顶》、《倒挂金钩》、《镫下藏身》、《左右騗马》、《就地拾钱》、《八步赶韂》等等。原开封杂技团赵新春夫妇在马术表演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和娴熟的技巧,能表演许多 “绝活”。
马术表演必须备有大型篷围和开阔场地,因此,随着杂技进入剧场舞台,马术表演受到局限。
(二)《驯兽》河南驯兽以驯马、驯猴最早、最久。据《史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新野一带就开始了驯马与驯猴的 群众活动。豫北、豫南一带驯猴相当普遍。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封、孟津、清丰、南乐等地由驯猴发展到驯狗、驯熊、驯羊、驯虎、驯狮等。“文化大革命”中,开封杂技团赵新春在公园创建了 “动物驯化队”,排练了 《猴踩钢丝》、《猴骑车》、《猴椅子顶》、《猴作算术》、《狗爬梯》、《狗熊蹬技》、《狗熊打排球》、《狗熊与老虎摔跤》 等节目。其中 《猴放鞭炮》、《猴打篮球》、《猴顶劈砖》等摄制了电影。
民间音乐
(一)民间歌曲河南的民间歌曲,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十分丰富,主要有山歌、田歌、风俗歌、灯歌、号子、小调等种类,多分布在境内的山区和省界边沿地区。大别山区的山歌、秧歌、车水歌,卢氏县的田间吆唠号,商城的杈伞,潢川的地灯,淅川的锣鼓曲,南阳一带的旱船调等都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平原地区民歌,有的被曲艺、戏曲吸收,如河南曲剧的〔呀儿哟〕、〔双叠翠〕、〔剪剪花〕、〔银扭丝〕等。有些民歌进入城市,经过加工成了城市小调,在内容和曲调上与原来的民歌不同。还有一些风俗性民歌,如婚嫁时所唱的 《撒床歌》、丧事中所唱的《待尸歌》及反映民间风俗的《走女家》、《姑嫂赶会》等,都是反映民间习俗的歌曲,流行很广。
河南传统民歌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反映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残酷压迫、剥削和劳动人民不堪忍受压迫起来进行反抗的《小阎王造反》、《白朗起义》等;有反映劳苦大众在旧社会过着悲惨痛苦生活的《卖个工儿这样难》、《穷汉熬长工》、《黄河搭篷号》等;有反映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 由、歌颂纯朴善良的劳动人民真挚爱情生活的《石榴烧火》、《手搭荫篷望哥哥》、《花轿到门前》等;以民歌形式来歌唱生产和生活、歌唱英雄人物、历史故事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劳动号子遍及全省,且各地的风格各异,如船工号子、矿工号子、打夯号子、打硪号子、搬运号子、打井号子等,这些淳厚质朴的号子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鄂豫皖革命老区,以民歌形式填入新词,创作了 《八月桂花遍地开》、《穷人小调》、《长工叹》、《贫农歌》、《拥护青年当红军》、《送郎当红军》等大量的新民歌,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鼓舞人民参加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这时期河南各地产生出来的优秀民歌有《革命一定能成功》、《生死两相连》、《八路军抗战威名扬》、《军民本是一家人》等。
解放战争时期,河南人民编唱了《解放军渡河到中原》、《蒋介石一下完了蛋》、《共产党来了咱们得解放》、《毛主席好像红太阳》等翻身解放的民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广大农村广泛流传着《锦绣河山美如画》、《丰收乐》、《织手巾》、《如今种田咱当家》等大量歌颂共产党、歌唱新生活和反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新面貌的民歌。
(二)民间器乐河南的民间器乐种类很多,曲目十分丰富,有些乐器及其曲目独具自己的风格特点,形成了中原流 派,对全国同类乐器都有一定的影响。按其乐器性能及演奏形式,大致可分为吹、拉、弹、打4大类。
1、吹奏乐比较常用的乐器是唢呐、笙、管子、竹笛等。 唢呐,俗称“响器”。演奏者遍及河南省广大城乡,唢呐作为主奏乐器,以笙、笛等为伴奏乐器,以梆子击拍,或配以锣、钹等打击乐器,合称“鼓乐”。按社会风俗,凡婚筵喜庆必用鼓乐助兴,丧葬年祭必用响器致哀。保留的曲目有大量的古代乐曲,如《柳青娘》、《朝天子》、《飞龙吟》、《骂玉郎》、《平沙落雁》、《上山虎》、《下山虎》、《哭皇天》、《山坡羊》、《红绣鞋》等,以师徒辈份的累计可以追溯到300年前。
河南唢呐在豫西、豫东、豫北、豫南各有自己的代表曲目和著名演奏家。当代河南著名的唢呐演奏家有朱生娃、何志亮、宋二、郭学礼、赵安营、毛玉田、徐敬之、郝玉歧、张宝岭、朱心田、赵坤玉等。代表性曲目有《百鸟朝凤》、《十八板》、《豫西二八板》、《全家福》、《云里摸》等。
2、拉弦乐拉弦乐器种类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坠胡 (俗称大弦),豫剧板胡 (俗称“瓢儿”)、坠琴、皮嗡、四胡等。坠胡原是河南曲剧伴奏的主奏乐器,解放以后,又把它作为独奏乐器用于民族乐队,曾有一首坠胡独奏曲《大起板》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豫剧板胡是河南豫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坠琴是河南坠子的主要伴奏乐器。皮嗡、四胡多是演奏民间小调。
泌胡是流行在泌阳县的一种特殊乐器,它类似二胡却没有“千斤”,演奏时上下换把而又无指板,音色介于坠胡、二 胡之间,现已失传。
轧筝又名滚琴,是一种古老的拉弦乐器。形似古筝而较小,有9根琴弦,琴弓用蜀竹涂以松香制成 (后发展为马尾弓,形似板胡弓),它不像其他民间拉弦乐器那样把琴弓夹置在琴弦里,而是同小提琴一样琴弓可以拿开。演奏时左手执背部的音孔,将轧筝托起,由腕力转筝,调正各弦与弓的角度,右手执弓拉弦,曲目有 《高山流水》、《过街草》、《开手》等。河南平顶山一带仍有此乐器流传民间。
3、弹弦乐这类乐器有古筝、古琴、琵琶、三弦等。河南的弹弦乐器主要用于演奏河南板头曲。板头曲兴起于明代,由开封一带民间俗曲发展而成。清末以后,豫东、豫北的演奏活动逐渐衰微,而南阳、泌阳、邓县、许昌、开封一带仍甚为盛行。它包括板头曲、牌子套曲和杂牌(小令)三部分,原是作为河南大调曲子演唱之前开场曲或演奏曲。1953年之后,作为独立的民间乐曲种登上舞台。曲目约有100多个,代表曲目有 《高山流水》、《单八板》、《打雁》、《思乡》、《思春》、《大救驾》、《和番》等。当代著名的演奏家有邓县的曹东扶、泌阳县的王省吾等。
古筝作为独奏乐器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原流派风格。代表人物有曹东扶和任清芝等。代表性曲目有《闹元宵》、《新开板》、《山坡羊》等。
4、打击乐这类乐器有堂鼓、战鼓、手鼓、腰鼓、书鼓、八角鼓、吊锣、大锣、镗锣、小锣、云锣、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小钗等。民间打击乐流行最为普遍、广泛,主要 有:开封大鼓,又名开封盘鼓、太平鼓。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表演时必须以鼓带舞,既是鼓手又是舞者。其特点是节奏强烈,声音宏大,舞姿豪放,粗犷豁达,能充分体现中原劳动人民耿直、豪迈的精神气质。开封大鼓历史悠久,很早已在开封流传,至今每逢年节、喜庆,仍要聚集盘鼓队,狂击欢舞,游行比赛。开封大鼓以鼓为主,并配合马锣、大钹和小钹。表演时大鼓少则八面,多则可达百面以上,列队可达50米,以令旗在前指挥,紧跟大钹,中间为大鼓队,最后有马锣和小钹,队形有纵向和横向、大圆和小圆之分。开封大鼓“套路”有 〔老得胜〕、〔头道花〕等200多个,当代著名民间鼓乐艺人有马召林、王金亭、刘震等。
得胜鼓,流行于焦作、济源一带。传统的得胜鼓有红鼓和绿鼓之分。红鼓由9人组成,有红鼓四面,大钹两副,板钹一副。绿鼓由8人组成,绿鼓四面,中、高音锣各一面,小撞 (又名叫狗)两个。红鼓和绿鼓的乐队形制相同。得胜鼓音响宏大,没有舞蹈动作,常用于春节娱乐及火神庙祭祀仪式。多者各队汇合后,可排长达三、五里路。著名的套曲有温县的《司马懿得胜鼓》和焦作的《武王得胜鼓》。
大铜器,流行于遂平、西平县一带。最早的铜器会成立于清康熙年间。使用的乐器有大铙四对(又名四大扇)、大钹四对、大排鼓一面、边鼓一面。另有小五件:堂鼓、钗两副,二锣及高音锣。大铜器多活动于春节。活动时前队有青、白、红、黄、黑五色龙旗,随后竹马、旱船、高跷、小车等民间舞蹈。演奏时排鼓固定在后面两侧,由边鼓指挥,其他乐器 的位置变化频繁,带有舞蹈性,声音豪放浑厚。传统曲牌有《小雀闹竹园》、《老驴嘶狗》等50多个。此外,在河南周口一带还流传着一种别具风采的民间音乐演奏形式 “八音鼓楼”,它是由鼓、大锣、二锣、手钗和笙、笛、二胡、唢呐等8种乐器组成。演奏时,一面大鼓作为前导,放置在约2米高、1.5米宽、四角挑檐、精工细雕、古色古香的小楼里,由二人抬楼引进,边走边奏。“八音鼓楼”的名称由此而来。过去演奏只是作为追悼亡人的思念曲如《踏青》等,今天的活动虽仍然以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为主,但演奏的曲目和情绪已发生明显变化,如演奏《步步高》、《大观灯》等。
(三)寺庙音乐寺庙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收藏了古代宗教音乐,也大量吸收 和保存了历代的民间音乐。明清以后,河南相国寺和少林寺内曾有专业乐僧,从事乐器演奏和乐谱的整理。不管佛教或道教,都有一批曲目和稀有的民间乐器如筹等保存和流传下来。寺庙音乐中,有些乐曲如《抱钟台》(筹曲)、《道场启》(筹曲)、《遍地青》(笙管曲)、《耍孩儿》(笙管曲)、《喜鹊登枝》(笛子曲)等经过整理还能登台演奏。开封的音乐工作者还搜集整理了大相国寺和附近几县流散的一些寺庙音乐资料,并根据文献制做了箎、筹、低音竽、排箫等乐器,演奏了包括《相国霜钟》、《千手千眼佛》、《藏经暮鼓》等三个段落组成的《大相国寺轶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民间舞蹈
全省普遍流传的民间舞蹈有《狮子》、《龙灯》、《高跷》、《旱船》、《竹马》、《小车》、《跑驴》、《肘阁》、《念经舞》、《二鬼摔跤》、《张公背张婆》、《独杆桥》、《霸王鞭》等,但在表演形式上略有不同。
各地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豫南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豫东、豫北一带的《秧歌》。《鼓舞》在三门峡至开封的黄河两岸及其以北的河南地带流传。《铜器舞》主要流行于郾城、西平、遂平、郏县、许昌等县、市。《踩云舞》、《天彩楼》、《鲤鱼闹莲》、《五女乐》、《滚壋子》、《九莲灯》、《云彩灯》是一组载歌舞的小歌舞,流传于南阳地区各县。《花鼓》全省较普遍,但最有地方特色的是豫西的卢氏、洛宁、新安花鼓,形式小巧,装扮简朴,便于山区丘陵地带演出。豫东的《扑伞》、《蹦伞》地方特色也很浓厚。
散布于各地的稀少舞种有:安阳、汤阴的《跑帷子》,民权县的《锯缸挑》,西华县的《鸡毛人逗蟾》、新野县的《牛虎斗》,沈丘县的《放蝶》,平舆县的《高头龙》,鹤壁市的《逗金鱼》,永城县的《火老虎》,伊川县的《跑阵》,南乐县的《五鬼拿刘氏》等。具体门类如下:
拟兽类,表演者以兽形面具或服饰隐其身,作模拟动物动态的表演,此类共26个舞种,有60种不同的表演形式。
踩跷类,表演者脚绑跷腿,共4种8个表演形式。
彩灯类,属群体舞,舞者持彩灯,玩套路,走队形,共7类13种不同的表演形式。阵图类,舞者数十人至数百人,表演时跑或摆各种阵图,共5类7种表演形式。乐舞类,舞者边奏乐器边舞,共3类15种形式。
歌舞小戏类,此类有群体的载歌载舞或二三人的小歌舞,还有扮各类人物表演故事情节的小戏,共3类18种形式。造型类,表演者系3~5岁的儿童,无唱、舞,专以精美的扮相造型取悦观众,共2类5种形式。
鬼神类,舞者扮鬼神,共2类7种表演形式。
技艺类,专以个人技巧取悦观众的小型舞种,共12种。
秧歌、花鼓灯类,系队舞,领舞者持伞灯,其舞唱、说逗、致语,具有宋舞遗风,共2类17种表演形式。
面具类,表演者戴面具或头壳,共2类17种表演形式。
车船、抬类(大型道具类),共3类14种形式。花、伞、棍、扇类(小型道具),共4类17种形式。
经舞类,表演者多系老年妇女,表演时边念经边作舞。共8种形式。
其他类,以上所未能包容者共23类23种形式。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驻马店历史及地名来历 下一篇:曲艺
更多有关 天中传奇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