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更新时间:2019-02-13 10:01:29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
摘要: “沐雨栉风”中的“沐”:洗头发;“栉(zhì)”:本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整
沐雨栉风
“沐雨栉风”中的“沐”:洗头发;“栉(zhì)”:本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整个成语的意思是: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
语出战国时都于睢阳的宋国人庄周的《庄子•天下》:“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从前禹治理洪水,疏异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河无数。禹亲自持筐操铲劳作,汇合天下的河川,辛苦得连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风里来雨里去,终于治下了洪水,安定了天下。禹是大圣人,为了天下还如此劳苦。”
成玄英解释沐雨栉风说:“赖骤雨而洒发,假疾风而梳头,勤苦执劳,形容毁悴。”
在4000多年前,曾出现过一次大洪水,长达20年,受灾面积很大。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结果失败。到舜帝的时候,让鲧的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先召集大臣们商议治水的事。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意思,禹却没发言。舜帝说:“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你考虑的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开始得到治理。”
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带着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他都进行了考察。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禹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的洪水;并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带领人们大刀阔斧,接受父亲堵的教训,改“堵”为“疏”,也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遇到高处水流过不去的地方就凿通,低处就疏导。他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他各地。
大禹在治水中决定集中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砸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治水许多过程禹都亲自参加。他历经了千难万险,常常不顾雷雨仍在工地中干活;由于过度劳动,手脚上都起了厚厚的一层老茧。为了治水,他废寝忘食,不顾自己,忘记了家庭,三过家门而不入,跟着他治水的人们都为之感动。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平地里的洪水被引入河、渠,流入大海。终于,洪水被平定,换来了百姓安居乐业。
大禹治水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举国上下的拥护。后来,大禹接替了王位。他的事迹被记载下来,《庄子•天下》中的“沐甚雨,栉疾风”便是其一。
庄子的记载被人们简化为“沐雨栉风”这一成语,形容饱经风霜,劳苦奔波。
例句:“戎旗既建,出镇寿阳,驱其豺狼,剪其荆棘,收罗向义,广开屯田,沐雨栉风,等勤台仆。” (《晋书•诸葛恢传》) (114)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上古三大神帝故事 下一篇:泌阳县义和寨 山石筑就的历史
更多有关 天中传奇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