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汝南县概况
更新时间:2015-01-01 15:20:30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汝南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地区中东部。地处北纬32°39′~33°11′,东经114°09′~114°35′之间。东连平舆县,南于正阳县相邻,西依
驻马店汝南县概况
一、境域概貌
汝南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地区中东部。地处北纬32°39′~33°11′,东经114°09′~114°35′之间。东连平舆县,南于正阳县相邻,西依驻马店市和遂平、确山县,北与上蔡县接壤。县境南北最大距离57公里,东西最大距离40公里,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2000年底,全县辖8镇13乡,301个村(居)民委员会,耕地面积1515585亩。全县总人口826685人,其中农业人口741912人。总户数214330户,户均3.86人。有汉、回、拉祜、苗、壮等21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62%。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人数最多。
汝南县历史悠久,置县于北魏时期,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淮北大地上著名的平原农业县。因“周公营洛建表测影,预测为天地之中,汝南又豫州之中”、“自古考日影测分数莫正于此”,故有“天中”之称。早在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开始有人在此定居,境内发现文化遗址26处,其中仰韶文化遗址3处,龙山文化遗址17处,其他文化遗址6处,现存的自春秋以来的14处的古城遗址,表明汝南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夏禹时,汝南属豫州之城,西周属挚地,春秋时期为沈、蔡两国地,战国属楚,秦属颍川郡,后属陈郡,西汉为汝南郡之上蔡、宜春、安成等县地,东汉因之,三国属魏之豫州。东晋元熙元年(418年)汝南郡始治悬瓠城(今汝南县城)。因滨临汝水,城若悬瓠系于藤蔓而得名的悬瓠城,从此奠定了它在豫东南的中心地位。南朝宋侨立司州于悬瓠城,汝南分属宜春、安成、保城、上蔡四县地。北魏于悬瓠地置上蔡县(原上蔡县改为临汝县),属豫州汝南郡。随改县名为汝阳,并废保城入县,属未变。唐属蔡州。唐贞元置汝南县,后省入汝阳县。宋属淮康军。金属镇南军。元、明、清属汝宁府。民国改汝阳县为汝南县,属豫南道,后属汝阳道。1927年废道,属河南省政府。1932年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信阳专区。1950年析汝南县城为汝南市,1951年撤市并析县境东部8个区置平舆县。1965年属驻马店专区。1979年后属驻马店地区。 2000年后属驻马店市。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天中名流和众多文韬武略的经国之才。恒宽、范缜、玉桀、张勋、许劭、许靖等古代名士均以儒学、忠诚、信义而流芳。西晋名将周浚、抗倭名将卢镗、光禄卿李本固、户部尚书李宗延、兵部尚书傅振商、“振威将军”赵云鹏等为治国安邦而做出显著功绩。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名人志士活跃在各条战线,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前国家教育部长何伟,世界赛艇锦标赛冠军得主张华杰,中科院院士张景中等各界精英不胜枚举,为汝南大地增光添彩。
汝南县的地质结构属第四系淮河堆积区。地面海拔最高处100.2米,最低处40.7米,高差59.5米。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形如簸箕。地面坡度较缓,西南部多为岗地,面积84平方公里;东南部及东北部地势低洼,坡洼地273平方公里。土壤分为黄棕壤土、砂姜土、潮土、水稻土4大类。因县境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兼有南北两种气候带特征,属大陆性季风型的亚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4.9℃,年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10.7℃,春暖秋凉,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县境年平均降水量949.2毫米。
县境内河流纵横,均属淮河水系,流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流域面积30~100平方公里之间的沟河21条,分属汝河水系和洪河水系。年过境水量多达10.2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5.55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量为3.418亿立方米。全国最大的人工湖——宿鸭湖,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总库容9.8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1.21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8.6万亩。
汝南县优越的地理环境,具备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素有豫南“粮油鱼米之乡”的美誉。国家定其为粮食生产基地县、油料生产基地县、生猪外贸出口基地县、黄淮海农业开发县。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七名、“全国温室技术推广协助县”等称号。全县99%以上的耕地用于农作物种植,农作物品种以小麦为主,其次为玉米、花生、红薯、大豆、芝麻、棉花等。汝南瘦肉型生猪质量和出口量居全国前列。全县宜鱼水面积18.3万亩,水产品以鲢鱼、鲤鱼、鲫鱼、青鱼、草鱼为主。宿鸭湖宜鱼水面积15万亩,水质肥,光照充足,水草丰富,无机盐类充足,宜于多种鱼类生长,已发现有38种鱼类。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甲鱼、螃蟹、螺、蚌。特别是湖内蕴藏着约2000万公斤左右的褶纹冠蚌,是培育珍珠的亲体。鱼类中鲤鱼不仅产量高,而且肉肥味鲜,可与黄河鲤鱼媲美。
汝南气候温和,环境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8种,其中煤炭,耐火粘土、镁矿石等储量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野生动物有兔、獾、黄狼、猫头鹰、野鸭、天鹅等30多种。野生中药材有穿心莲、半夏、车钱子、半枝莲、马齿苋、蒲公英、薄荷等200余种,其中半夏在境内分布甚广,因其个大、粉足、质坚、药效高而以“汝半夏”著称。动物药材有蜈松、蝉衣、土元、夜明砂、水蛭、蚯蚓等近40种。县内土特产有享有盛誉的小磨香油、马蹄馓子、蜂蜜、汝半夏、五香鸡汁豆腐干、五香大头菜、鸡肉丸子、带稍豆腐脑、天中麦草画等深受人们青睐。汝南小磨香油,以芝麻为原料,采用独特传统工艺加工而成,远销海内外。马蹄馓子被定为河南省名优小吃。鸡汁豆腐干为清朝贡品。五香大头菜是民间美味。天中麦草画是汝南罗店乡农民在王桥农民画的基础上研究制作的又一工艺美术品,它将传统工艺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以板材作基础,用麦草作原料,粘贴而成。在风格上有工艺画、变形画、写意画之神韵,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居家、办公、宾馆等场合的装饰佳品。以舍屯乡为基地,辐射周边乡的花卉种植达万亩以上,品种近百个;马乡镇是县内烟叶种植大镇,年种植面积超万亩,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烟叶生产示范乡镇;三门闸、三里店、板店等乡镇露地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最高年产值达2亿多元,位居豫之首;韩庄乡“公司+农户”模式的畜牧养殖业已初步形成集团化经营。1998年,汝南被国家外贸部批准为享有自主经营生猪出口权的县。瓜菜、生猪、烟叶和间作套种等四大特色农业,是汝南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经济发展
汝南县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具备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1986年,全县粮食总产294729吨。2000年达到386400吨,农业总产值由1986年的29653万元,提高到2000年的1845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84元增长到2000年的1854元。
汝南县工业起步较早,但发展比较缓慢。1986~2000年,全县共签订合同项目120个,总投资额达90644万元,综合履约率达70%。通过招商引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汝南,重点项目有青岛双星集团、台湾诚仪工业公司、山东绿色兔业集团、四川宜宾五粮酒业集团、许昌山花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引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0年,全县已拥有国有、集体、民营企业近200家,形成以制鞋、化工建材、机械制造、酿造、纺织等行业为主,设施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产品品种2000多种,其中近20个产品获得省、部级以上优质产品,制鞋业尤为发达,产品类别齐全,被誉为“鞋城”。“天中”系列酒、“永牌”机动三轮车等品牌畅销全国。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89716万元。
商品流通加快,市场建设日趋完善,天中商厦、王府门商场、轻工商场、天中宾馆、汝宁宾馆、天中山市场、三门闸蔬菜批发市场、豫南农机市场等一批功能完备的商业、饮食服务设施的建成使用,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资、生活需求,促进了县域商品经济的发展。1986~2000年,汝南县城乡居民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收入渠道增加,消费重点突出,生活水平提高。重要标志是人均生活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986年,人均生活费收入58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9元,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2000年,人均生活费收入3691.7元,比1986年增长5.3倍,平均每年以14%的速度递增。人均消费支出3105.73元,比1986年增长4.66倍,平均每年以13.2%的速度递增;2000年末,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基本实现温饱有余。198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491万元,200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2282万元。金融业不断发展完善、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986年,全县各项存款额7743万元。2000年全县各项存款143587万元。1986年各项贷款18066万元,2000年各项贷款156942万元。保险业发展较快,至2000年,中保人身保险开展险种6个,业务收入399.6万元。中保财险开展险种7个,业务收入178.6万元。
三、社会民生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县以推进农业技术革命和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着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了“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工业、农业和其他行业的科技进步。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重点产品、重点工艺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制取得显著成绩。普及推广了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1997年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教育工作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和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全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都有了新的进展。为完善教育设施,1986年至2000年,全县累计集资、筹款1475多万元,用于翻新旧房,新建校舍,添置教具。至2000年底,全县教学楼已逾346幢,小学生均建筑面积3.5平方米,初中生均建筑面积4.8平方米。1996年底,通过了河南省首批九年制义务教育县验收。2000年,全县有高级中学3所,71班,在校生4639人,初级中学38所,415班,在校生28370人,小学305所,2298班,在校生90111人,幼儿园21所,382班。另外,全县有成人技术学校21所,农民初等学校21所。文化宣传工作,坚持送文化下乡,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生活,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宣传部门进一步完善文化宣传机构,健全管理规章,完善文化设施,扶持并发展民间文艺团体。2000年,县域内有图书馆、室33个,专业剧团一个,唢呐班、曲艺组等53个。医疗卫生体系健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2000年全县有综合医院及乡镇卫生院28个,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检验机构各1个,病床1395张,卫生技术人员161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高级技术人员34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是1986年的1055张,1085人的1.3倍和1.5倍。各种医疗设备更新加快,不断完善。一些难度较大的手术亦能在县内进行。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2000年,全县有无线电视台2座(其中教育电视台一座)。县城有有线电视台一座,乡(镇)有线电视台(站)21个,传输有线、无线电视信号30余套。调频广播电台一个,乡镇广播站21个。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以经常性工作为主、以避孕节育为主,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脱贫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幸福文明家庭相结合的“三为主”方针和“三结合”道路,使大多数群众改变旧的生育观念,计生工作也从开始的政府强制措施的推行慢慢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全县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县境总人口826685人,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10.77‰和5.32‰,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1991年,汝南县首次被中宣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先进县。至2000年,汝南县多次被评为省、国家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
汝南县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遗存有3000年前的天文观测遗址、天下最小的山——天中山;保存完好的“天下最中”的另一标志——无影塔,矗立在县城南;有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属龙山文化遗址的刘备台;有建筑雄伟、堪称亚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禅寺;有天水一色、被誉为“人造洞庭”、全国最大的平原人工湖——宿鸭湖;有千古绝唱,梁祝爱情故事的发源地梁祝故里……。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和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异彩纷呈。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天中传奇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