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井 - 新蔡三眼井
更新时间:2014-12-27 10:02:37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据历史记载,这眼井名叫一柏二石三眼井(谐音“一百二十三眼井”),是我国夏朝初年时期由凿井发明人伯夷所凿。因此,该井在历史上享有“天
据历史记载,这眼井名叫一柏二石三眼井(谐音“一百二十三眼井”),是我国夏朝初年时期由凿井发明人伯夷所凿。因此,该井在历史上享有“天下第一井”之美誉。
立碑经过
据“天下第一井”的历史资料发现者、新蔡县文联主席谢石华介绍,他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新蔡县一柏二石三眼井是中华人凿的第一眼水井。于是,他把自己查阅的历史资料精心整理成简要的文字形式,上报县委、县政府。新蔡县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把一柏二石三眼井确定为县级文物予以重点保护并立碑纪念。目前,新蔡县正积极上报省委、省政府,争取把一柏二石三眼井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
新蔡于夏朝初年置吕侯国,二石三眼井传为吕侯伯夷所凿,原为土井,后为防止井沿坍塌,方便居民取水,上覆青石两块,石上凿孔三眼,遂有二石三眼井之称。因伯夷首先发明了凿井术,此井又有“天下第一井”之誉。
该井位于新蔡明清故城西城门外路南,口阔三尺,深三丈,水质清冽甘甜,从不干涸,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此前,井台南侧植有一棵柏树,西侧植有一棵皂角树(因树刺尖利细长,类似狼牙,又称狼牙树),东西对着土地神龛,四角各置石鼓一只,以供取水者歇息,故有“一柏二石三眼井,面前对着狼牙树,怀里抱着四只鼓,背后靠着土神住”之说。久而久之,一柏二石三眼井误传为一百二十三眼井,四方好奇者不知就里,常远道慕名而来,争看稀罕。
该井的出现,标志着先民已经从渔猎时代的流动生活方式跨入农耕时代的定居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2007年3月,新蔡县政府对此进行立碑保护,近期拟结合旧城河改造工程,恢复二石三眼井原貌,并在其上加盖凉亭,作为展示古吕文化和天下井源文化的一处景点。
伯夷其人
关于伯夷,散见于《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汉书》、《二十五史》等记载,目前,人们对于伯夷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历史上有伯夷和伯益两个人,二者相差数百年;二说是伯夷和伯益是兄弟俩,都是皋陶之子,对历史的贡献都很大;三说是伯夷和伯益是一个人,只是写法不同。不管怎么说,历史上有伯夷这个人是确凿无疑的。他因“佐禹治水有功,被禹封为吕侯”,在这一点上,史学家们是没有争议的。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驻马店通史》说,伯夷是炎帝的后裔,尧时掌四岳,舜时主礼,禹时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故古吕国(现在的新蔡)应建立在禹之晚期。
《中国通史》和《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说,伯夷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威望的人。他不仅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而且朴实厚道,勤奋能干,凡事皆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当时,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五谷歉收,猛兽频繁出没,伤害百姓,再加上南方日渐强大的黎族、苗族的不断侵扰,天下动荡不安。伯夷帮助禹放火烧山泽,开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并把猛兽赶跑。他还率众抗击黎族、苗族的军事进攻,“压迫黎族、苗族退居长江流域”。因为伯夷经常到古吕治理洪水和发展农业生产,在社会上德高望重,因此,“禹在位时,众举皋陶之子伯夷作继位人”。禹封伯夷为吕侯,吕侯国即现在的新蔡县。据《新蔡县志》记载,新蔡县(过去的吕侯国)地形属淮北冲积湖积平原,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境内有湖洼地31处,其中较大者有蛟停湖、牛湖、叶郎湖、李大湖、党湖、石湖、马焦湖等。
禹的后期,也就是伯夷被禹封为吕侯后的一段时期,当时人们饮用河湖之中的浑水,很不卫生,特别是天旱时,人们饮水更加困难。伯夷带领国人,用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耜(古代一种农具,形状像现在的锹)作为挖土工具,在吕侯国的都城(现在的新蔡县古吕镇)西城门内侧(明清新蔡故城西城门的外侧)“凿井”。当人们向地下挖到三丈多深时,清澈的泉水涌了出来。从此,人们开始饮用清洁甘甜的井水。伯夷凿的这口井,原为土井,因井口有四五尺宽,人们提水时随时有掉进井内的危险。伯夷又派人从外地运来两块八尺长、四尺宽、半尺厚的大青石,并找来石匠在两块青石上凿出3个直径各二尺的圆孔,然后把两块青石放在井口上。他还在井的西侧栽了一棵皂角树,在南侧植了一棵柏树,并在井台四角各放置一只石鼓,供打水的人临时休息。伯夷又在西城门洞南墙上砌一神龛,塑了一尊土地神像,城门打开时将井和神像掩于门后,只有在关闭城门时才能看见井和神像。故历史上传说“西城门有一狼牙树,狼牙树旁有一柏二石三眼井,怀里抱着四只鼓,背后靠着土神住,关门看得见,开门看不着”。
有了井,吕侯国人可离开河流,到远处进行农业生产;天旱时,还能浇灌农作物。因此,伯夷在凿出第一口井后,及时总结打井经验,然后在吕侯国大规模推广凿井技术。据历史记载,伯夷当时打了很多土井,因年代久远而先后塌陷,但是“一柏二石三眼井”因在城门附近,位置特殊,人们倍加爱惜,因此该井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后来,凿井术逐渐传播到华夏各地,“一柏二石三眼井”又被誉为天下第一井。
吕国考证
据《中国通史》和魏茂春、张绍言《吕侯国史考》、张宗汉《新蔡县志》、王尽忠《新蔡县人物志》等书记载,伯夷本姜姓,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被禹封为吕侯,以今新蔡县地建立吕国。吕历夏、商、西周,世有国土,周穆王时国力渐弱,春秋初为宋国所并。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解释说:“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之膂也。”可见吕首先是伯夷的荣誉称号,含有褒奖之义,然后才是他封地的名号。
《中国通史》说,当时吕侯国的疆域,东与临泉县东部吕寨至杨桥一线相接,西与平舆县万金店相连,北至临泉县鲷城北界,南到息县界沟,南北约一百里,东西约一百二十里,恰与古代诸侯五爵三级分封制(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相合,面积大于现在新蔡县面积的两倍还多。吕都位于现在新蔡县古吕镇。蔡都是在吕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已被列为全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汉以后,吕都旧地历为州、郡、县治所。新蔡成为我市封国最早、置县最早的县。
地名是历史的佐证。据历史记载,原古吕国境内以“吕”字命名的地名有二十多处,其中大部分在现在的新蔡县境内,如城西吕湖、吕沟、吕庄、吕塘坡,城西南有吕台、吕河,城东有吕寨、吕沟桥,城东北隅有吕侯墓群,明清以来有大吕书院、大吕中学、大吕仙庄等以上所有内容,都证明了古吕国在新蔡。
至于南阳之吕董吕村,《中国通史》、《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名词典》记载说,南阳之吕是西周初年周穆王(公元前976年~公元前922年在位)所封,与虞夏之际(约公元前21世纪)的伯夷封国不是一码事。它比伯夷生活的年代晚了一千多年。事实上,南阳之吕于公元前688年灭于楚,新蔡之吕于公元前656年灭于宋,二者灭国时间仅相差32年。因此,伯夷所封之吕在新蔡,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也是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过去,有人认为南阳之吕早于新蔡,完全是牵强附会和强词夺理,是缺乏历史根据的。
历史沿革
据《中国通史》和《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记载,伯夷在新蔡发明凿井术后,凿井术在华夏民族得以推广。这标志着先民已经从渔猎时代的流动生活方式跨入农耕时代的定居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当时,除凿井外,人类还能造舆车、通音律、兴修水利、观测风向和关注候鸟的往来、草木的枯萎、虫禽的鸣蜇等,用来判断一年四季的变化和预测天气的阴晴冷热。
据明、清和民国时期出版的《新蔡县志》记载,随着一柏二石三眼井的出现,人类的凿井技术日趋成熟。该井因是土井,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淤泥,发生塌陷,每过一段时间,人们需要清理淤泥,然后才能喝上清洁的井水。到先秦时期,人类发明了造砖术(历史上的秦砖汉瓦时期),新蔡县的先民们,把一柏二石三眼井改砌为砖井。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战乱等原因,新蔡一柏二石三眼井,先后经过很多次的修复和整理,以致保存至今。到明清时期,新蔡故城的面积约为吕国故城的二分之一,一柏二石三眼井的位置由新蔡故城西城门内侧变成西城门的外侧。至于历史上该井修复多少次,记者没有在史书上找到精确的记载。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该井旁边过去栽植的皂角树和柏树,现在已不复存在,所以该井现在被人称为二石三眼井。记者询问几位积古老人,他们说:“皂角树和柏树长得很粗大,需要几个人合抱!”“大炼钢铁时期,有人把皂角树和柏树砍掉当柴烧了。真是罪过啊!”
据民国时期出版的《新蔡县志》记载,一柏二石三眼井在中国凿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也因为谐音“一百二十三眼井”的关系,该井名扬四海。历史上,有很多搜古寻奇的读书人千里迢迢慕名前来新蔡观赏此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记者在新蔡县上中小学的时候,就听说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校的教授们,慕名前来新蔡县考察一柏二石三眼井。
据记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蔡县酒厂曾用一柏二石三眼井内清冽甘甜的井水酿制壮阳春、金皇后、大元帅和洪河特曲等优质名酒。这些酒因一柏二石三眼井的水质好曾畅销全国各个省市,一些华侨还把新蔡县生产的好酒带到东南亚一些国家销售。
三眼井的传说
记载,相传在舜帝时代,东方部落首领皋陶之子伯夷擅长凿井,并跟随禹一起治水。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现在的新蔡县),见这里的人们都用沟里的脏水做饭烧水,就想:如果在这里凿一眼井,他们不就可以吃上干净的水了吗?于是,他就让人在西城门挖地凿井,果然挖出甘甜的泉水来。从此,这里的人们就世世代代吃上了干净的井水。伯夷也因凿井有功,后来被禹封为吕侯。他凿的这眼井因井口有四五尺宽,取水有危险,后来,他就运来两块八尺长、四尺宽、半尺厚的大青石,让人在上面凿了水桶粗的圆眼,然后盖在井口上。因为传说它是人类凿的第一眼井,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井。因井盖是两块石板,上面有三个眼,又被称为二石三眼井。
相比这个传说,下面的传说就有点不可信啦,但还是来看看你吧。
过去,南昌三眼井有一个孀妇,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前房所生,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却屡受她的虐待,平时管他叫蠢仔。小儿子是她生的,从小娇生惯养,好吃懒做,名叫小宝。一年大旱,三眼井变成了枯井,周围住户饮水困难,她故意出难题,逼着蠢仔下井取水,她将一根绳子,一担水桶抛给蠢仔说; “蠢仔,快去打水。弄不到水,你就死在井里别回来。” 蠢仔下到井底,忽然发现井壁右方有个大洞。蠢仔往洞里仔细—看,洞外光亮耀眼,别有一个天地。好奇心促使蠢仔从洞口爬了进去。这时,眼前出现了桃红柳绿,风景幽雅的景色。蠢仔高兴极了。过了一会,他又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老汉推着一辆独轮车爬坡,车上载着笨重的货物,老汉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蠢仔见状,忙上前去帮他奋力推上了坡。老汉向他点点头,笑笑,表示道谢。
蠢仔歇了歇,继继往前走,又看见前面横着一条浅水小溪,清澈见底,多可爱的溪水啊!忽然对岸走来一个老太婆,牵着一个孙儿。老大婆见了他和蔼地说: “作好事的孩子,把我们背过去吧,我们要赶路哩。”蠢仔毫不犹豫,把这婆孙俩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背过了小溪。老大婆很是感谢,指着前面说: “前而不远就是闻名的井外仙源哩。” 蠢仔顺着老婆婆指的路过了树林,拐了几道弯,猛然听到前面有妇人的呼喊声; “救命哪快救命哪……”,蠢子赶忙跑上前去。原来是一个小孩从桥上失足落在溪流中,母亲在桥头急得团团转,水深又急,眼看小孩就要被急流冲走了,在这危急时刻,蠢仔奋不顾身潜入水中,把他救了上来。小孩的母亲千多万谢,便提出要带蠢仔去找仙境。转过一座山坡,蠢仔眼前突然现出霞光万丈,一幢高大 的白色楼房,一群象仙女打扮的少女飘然而来,齐声叫着:“妈”!这妇人含笑对她们耳语了几句,她们点头笑着,抱起了这个被救的小孩回屋去了。
蠢仔受到了一次隆重热情的接待,豪华的酒宴在彩灯闪灼的大厅里开席了,少女们陪着客人边吃边淡,庆祝她们的小弟弟得救,蠢仔心里乐开了花,第一次尝到人间仙境的滋味。晌午已过,蠢仔脑中浮 起继母那副逼他下井时的凶 相,执意要赶回去。她们早巳理解到了蠢仔的意思,无法挽留,只好从屋内抬山三个箱子,一红、一白、一兰。要他选一个带走,并叮嘱他上了井后才能将箱打开,蠢仔提了一只白色箱子一再表示道谢后,便和她们告别了。
出井后,蠢仔没有见着继母。原来她等了两天,不见他上来,以为他死在井里了。第三天就领着小宝离开三眼井逃荒去了,蠢仔走进茅屋,家里横七竖八象遭了劫—般。心想:我下井不到半天怎么回家就一月了呢,真怪呢。他把白箱打开,突然一道白光从箱里飞出,把茅屋冲毁得无踪无影,尔后又从白箱中倏地耸起—幢崭新豪华的房子,白箱不见了。蠢仔看到眼前这座房子宽大明亮,内有天然水池,家具炊具,吃的穿的应有尽有,蠢仔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继母带着小宝出外逃荒,到处碰壁,两人只好又回到三眼井来,脚还没跨进家门,发现茅屋变了新样,异常惊讶。她探头探脑地偷看蠢仔在房里做什么,实在憋不住了,只好笑脸迎了上去问长问短。蠢仔告诉继母,他在井外仙源得宝的事。只见继母双眼一转笑着向自己小宝说: “宝宝,你也去一趟吧。” 小宝下井后,在路上同样地遇着这三桩奇事,可小宝一怕着累,二怕麻烦,三怕自己丢了性命。结果什么好事也没做。到了仙境,那妇人牵着小孩进了屋,并没有接待小宝,后来又走出来对小宝说: “看看你的运气吧,这里有两个箱子,你带一个上井,省得白跑一趟,可路上别将箱打开呀。”
小宝高兴地提着红色箱子,拔腿就跑。小宝带着红箱子上井:他娘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进了屋,母于俩赶忙把箱打开。“哎呀,我的妈呀,怎么办,天哪天哪!……”原来红箱里满盛着各种各样的毒蛇,一条一条争先恐后地爬了出来直往井口爬去。母子俩吓得发呆,直至毒蛇全部爬进井内,才想到必须赶紧把这可怕的红箱子也抛入井中,把井口填塞。从此,三眼井就成了废井。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驻马店上蔡县:漆雕氏溯源 下一篇:驻马店泌阳县概括
更多有关 天中传奇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