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中关注 > 文化 > 正文

巴蜀的“鬼道”如何变成了道教?

    更新时间:2015-12-23 10:32:31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三国志张鲁传》曰:“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又置
道教为何被称为“鬼道”?
在汉晋的历史文献中,多称张陵之道教为“鬼道”,称其道徒名为“鬼卒”。
 
道教为何称为“鬼道”?(资料图)
《三国志张鲁传》曰:“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曰:“李特字玄休,略阳临渭人也。祖世本巴西宕渠賨民。种党劲勇,俗好鬼巫。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所谓“鬼道”,亦即“鬼巫”,实即巴蜀地区的古代巫教,这说明张陵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与巴蜀巫教关系甚密。
流行“鬼道”巫教的部落
自古以来,这一被称为“鬼道”的巫教,在巴蜀地区即十分流行。据《山海经》所载,有众多被称为“鬼”族的部落,居住在昆仑地区,如女魃、后土、魅、有穷等,他们皆奉行巫教。
在钟山有女子,“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后置于赤水之北。”这个部落曾助黄帝伐蚩尤而立大功,后被演化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旱神。
有祝融降处江水,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国语•鲁语》说:“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为社。”后土居住在昆仑之北的“幽都”。幽都本为氐羌部落聚居的地方,至秦汉时神奇怪诞的传说四起,幽都便成为令人恐怖的鬼域地府,后土也被称之为鬼王。《楚辞•招魂》谓后土为幽冥世界的统治者,他有老虎的头,额上有三只眼,一对明晃坚利的角,逐赶着哀叫奔跑的鬼魂。
有被称为“纵目人”的鬼国。所谓“纵目”,即在两眉之间的额际上,尚有一纵立的眼目,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三只眼睛,这正是上古巴蜀鬼族最鲜明的民族标志。又有“魅”、“有穷”等部落。
海内昆仑:令人神往之地
这些被称为诸鬼的部落,皆居住在海内昆仑地区。据蒙文通、邓少琴、吕子方、温少峰等人的考证,《山海经》所言的“海内昆仑”即指四川西部的岷山地区。
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有壮丽的宫阙,精美的园圃,各种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更奇妙的有不死树、不死药,食之令人长生不死,死者亦可用药救活。《吕氏春秋•本味篇》云:“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淮南子•地形篇》云:“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旋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十洲记》亦云:“真官仙灵之所宗,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悉记。”
这里还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大荒西经》云: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淮南子•览冥篇》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巴蜀文化(资料图)
巴蜀的独立王国:蜀国的建立
这些以诸鬼命名的上古部落,居住在昆仑(岷山)地区。从地理上看,岷山绵亘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岷江、嘉陵江,它座落在我国的西部高原,为上古鬼族即氐羌民族的发祥地。共工、后土、鬼国、魃、槐鬼、有穷鬼等部落聚居在岷山北部、东部地区;黄帝、少昊、祝融、炎帝、魅、氐人国等生活在岷山西部、南部的岷江流域。
随着历史的发展,鬼族由部落、联盟,至殷商时成为西北地区的强大种族。这就是《易•即济》九三所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的“鬼方”。《古本竹书纪年》曰:“武丁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的“鬼戎”。其中的一部分族人则沿岷江而下,进取川西平原,在西蜀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国——蜀国。
至西周时,蜀侯称王立国。《华阳国志•蜀志》曰:“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即蜀族皆为“纵目”,为三眼鬼族之后裔。
蜀人崇尚赤色。《华阳国志•蜀志》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据王家佑先生言,成都红石柱街旧有炎帝炳灵祠,有明建石坊,坊之有对联曰:“帝德被全蜀,神妙通两间”。其神炎帝即为纵目三眼。这种崇拜炎帝的习俗在巴蜀有着悠久的历史,时至近代,乐山在五月初一祀火神,城区内外各庙轮流迎赛,“斗奇争靡,务极其盛,以悦人耳目”。
由于他们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并集中地反映在古蜀的巫教文化中,而被史籍称之为“鬼道”。《这种神巫主宰的鬼道在氐羌族中极为盛行,其主教巫师往往多为部落酋长,被人称之为“鬼主”、“鬼王”、“鬼帅”。三国时期的雍闿就是一位名声显赫的鬼王。《三国志•张裔传》说:“耆帅雍闿,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这里所说的“鬼教”,这是流行在巴蜀地区的氐羌巫教。
氐羌巫教“鬼道”的独特之处
这种鬼道在巴蜀地区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即使是异族的征服者也必须对其表示相当的敬意。《华阳国志•南中志》曰:“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盟诅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羊、马;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诸葛亮为夷人作图谱,正是希望借助鬼道的力量,安抚巴蜀的氐羌族人。
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相比较,巴蜀氐羌族人的鬼道有几个鲜明的特点:(1)对纵目三眼神的崇拜,(2)对三官的崇拜,(3)追求长生不老的仙道传统,(4)驱鬼降魔的原始巫术。
其一,对纵目三眼神的崇拜。在四川、甘南以及西藏地区,纵目三眼神受到民间广泛的信仰。如唐宋以来巴蜀、甘南民间信仰中影响甚大的二郎神杨戬,实则即为文县、武都白马氐族的狩猎神。这种特殊的信仰,起源于氐羌民族的祖先崇拜,如蜀人的祖先人皇、蚕丛即为纵目。其后的川主大帝、青衣神(青羌神)、斗姆、马王(彝族神)、炳灵等皆为三眼神。民国《邛崃县志》卷二说:“蜀中古庙多有蓝面神像,面上磈礧如蚕,金色,头上额中有纵目,当即沿蚕丛之象。”
据卫聚贤先生言:“纵目人现在西藏及不丹尚有。在光绪三十年左右,成都有人看见有二十几个三只眼人,从西藏到北京去朝贡,路过成都,被人围观。详察正中额上的一只眼,并非真的眼睛。而是系其于幼时以刀划其额为一直孔,含以黑珠。长大了,珠含肉内,肉缝裂开,洽似纵立着一只眼睛。”巴蜀氐羌鬼族的这种宗教信仰,后来被道教吸收,大量的三眼神被纳入道教的神系中。如《清微玄降大法》中就有二十余位三眼神,。
其二,对三官的崇拜。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在有关上古氐羌族的文献中,可以寻觅到三官崇拜的发展痕迹。最早的地官似为后土。最早的水官即河伯,则为氐羌之祖伯夷。
 
三官大帝(资料图)
三官崇拜本为氐羌民族的固有信仰,这在道书中也有所披露。《洞神八帝妙精经》说人皇(蜀族之祖)主领天、地、水三官。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所载三官皆为氐羌族人:“鬼官北斗君周武王,治一天宫;三官都禁郎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水官司命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正因为这样,甘肃、云南等地的氐羌族人也都笃信三官。
这种对三官的崇拜,起源于氐羌族人对天地山川的自然崇拜。上古时代的氐羌族人主要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区,他们以游牧渔猎为生,山川河流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因此他们认为每座山、每条河都有其神在主管,必须对他们表示膜拜以求庇护。我们在《山海经》中可以看到,这种自然崇拜十分盛行。由自然崇拜发展为三官的崇拜,并在氐羌族人中广泛流行。后来张陵、张修的道教,又把这种信仰吸收,成为早期道教的中心信仰。
其三,历史悠久的仙道传统。巴蜀地区的氐羌族有着十分悠久的仙道传统,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在《山海经》中有充分的显示,其鬼族居住的海内昆仑就是神仙聚会的仙境。
《老君变化无极经》曰:“尔乃过度见太平,太平真君复能明。整理文书应鹄鸣,二十四治会阳平。”《华阳国志》说,古蜀先王鱼凫、杜宇皆于此地“仙化”。今天的阳平观旧址,原来就是古蜀王的祠堂。《彭县志》曰:“古蜀王祠,盖即阳平观,祠蜀王鱼凫也。”自祖天师立中央教区于此后,其妻孙夫人、其子张衡皆修道执教于此。
昆仑是氐羌族人的发祥地,故蜀人有魂归昆仑之说。蜀人亡者魂归昆仑,获不死之药,又可复生,这就叫作“化民蜀王鳖灵也是这样的化民,“灵死,其尸溯流而上,至汶山,忽复生”。这种死而复生的观念,后来演变为道教的尸解之说。《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注云:“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
除了化形,“登遐”亦可成仙。《墨子•节葬下》说:“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仪渠在今甘肃,亦氐羌之属族。这种火葬的习俗是由于宗教上的信仰,他们相信人有灵魂,死后必须经过火的净化,方能到达天国。《吕氏春秋•义赏篇》曰:“氐羌之民,其俘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不焚也。”可见对火葬仪式的举行,在氐羌族人的观念中非常重要。在《列仙传》中的仙人啸父、师门、赤松子、宁封子等,都是火化成仙的。氐羌民族的这些仙道传统,被张陵道教继承发展,其长生不老的观念遂成为中国道教思想的核心。
其四,驱鬼降魔的原始巫术。在巴蜀氐羌民族中,驱鬼降魔的鬼道巫师有极大的势力。他们为人们驱鬼去邪,治病却疾,祈神求福……,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东汉时张陵在西蜀创道,其基础就是氐羌民族的鬼道。《张陵学道的鹤鸣山,在今成都大邑县境内,两汉时属益州蜀郡江原县。这一带多为氐羌民族居住,有什么“道”可学呢?
据李膺《蜀记》记载,张陵在鹤鸣山学道,“避病疟于丘社之中,得咒鬼之术书,为之,遂解使鬼法”。这里所说的“丘社”,当即鹤鸣山中的一巫教团体,“咒鬼之术书”即是氐羌民族的巫经。张陵进入了这一团体,学习咒鬼治病的巫术。据载,张陵在山中精思炼志,感动太上下凡,授以印剑法簶,此太上即为太上老君的化身李弘。
《三天内解经》卷上曰:老君千变万化,随世显现,“或姓李名弘,字九阳;或名聃,字伯阳”。“太上以汉顺帝时,选择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别真伪,显明上三天之气。以汉安元年壬午岁五月一日,老君于蜀郡渠亭山石室中,与道士张道陵,将诣昆仑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谓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号新出老君,即拜张为太玄都一平气三天之师,付张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制,罢废六天三道时事,平正三天,洗除浮华,纳朴还真,承受太上真经制科律。”正是在老君神授的名义下,张陵正一盟威之道应运而生。
天师张道陵受道太上老君 创建道教
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说:“昔汉末,天师张道陵精思西蜀,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付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要经、三业六道之诀,重命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天师张道陵(资料图)
《云笈七签》卷二八曰:张道陵于临邛县渠亭山赤石城潜修静思,“有千乘万骑来下至赤石城前,金车羽盖步从、龙虎鬼兵,不可称数。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周时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老君也,一人云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黄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汉师张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汉子渊天师外祖也。子骨法合道,当承老君忠臣之后,今授字鬼号,传世子孙,为国师抚民无期。于是道陵方亲受太上质敕,当步纲蹑纪,统承三天,佐国扶命,养育群生,整理鬼气,传为国师,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冶,十九静庐,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
李弘是重建太平盛世的太平真君,是老君的化身,是开劫度人的“新出老君”。这位降授正一道法的新出老君李弘,他世世为帝王师,临危济厄。这位新出老君,不仅是张角、李弘等教派的精神领袖,亦是张陵道教的天命所在。
汉晋时期的巴蜀道教,无论是三张的正一道,还是李弘的李家道,他们都是在太上老君神授天命的旗帜下,致力于开劫度人,建立一个以道教信仰为主体的太平王国。张陵得道创教,便继承了上古以来盛行巴蜀地区的巫术。他说:“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法。”
张陵是如何改造巴蜀原始巫教的?
当时巴蜀地区人鬼杂混,巫妖横行,残害百姓,时西城房陵间,“有白虎神好饮人血,每岁其民杀人祭之,真人召其神戒之,遂灭。”梓州有大蛇害民,北平山有猛兽扰户,张陵降而伏之。青城山为鬼魔盘踞的“鬼域”,有鬼城鬼市。
张陵亲率弟子,扫荡鬼域龙宫,降伏诸天鬼魔,“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荡涤区薮,夺鬼幽狱,复为二十四福庭,立二十四阴官,降二十八宿正气,以通地中。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掌世人罪福。有立功立行、修斋设醮、腾章拜表、谢过祈福、迁拔祖考者,则仙官录其功行,奏名于上宫,增其福寿。如不孝不忠、欺诈狠戾、常行恶事、不能改过者,则阴官录其罪,闻于地府,损其福寿,或绝其后。由是善恶报应,如影响焉。真人既行正一之化,摄三万六千种外道恶魔,诛绝邪伪,于是百姓翕然,奉以为师君,子数万家,立诸祭酒,分领民户,有如官长。……蜀民畏罪迁善,盗贼不作,物无庇疠,皆天师之化也。”
李思聪《洞渊集》卷一曰:“天师禀命入西川行化,降二鬼帅王长、赵升二人于门下,指使夺二十四鬼狱,为福庭,分别昼夜,禁誓鬼神,使宇宙清宁,民保遐寿。”原来张陵的两位亲信弟子王长、赵升,本为鬼帅,而二十四治,亦为鬼狱。
《三天玉堂大法》二四亦说:“鬼神之说,盖始以祖天师收六天鬼王、五部鬼帅,乃吹妖散毒之邪人,非阴魄之鬼也。今祖师以收其五部而归正,故总摄瘟司也。但五部之鬼自受祖师誓约之后,归心正道已久,故张元伯以忠信立雷府直符,赵公明以威直充玄坛大将,余皆为酆都丑狱之酋长,皆不复为妖也。”也就是说,原先盘踞在西蜀地区的众鬼部落,纷纷皈依道教,成为张天师的部属,其赵公明遂被封为玄坛大将,主持赐福添财,成为中国民间最为崇拜的财神。
 
财神像(资料图)
巴蜀的巫鬼变为道教之仙官 天师道建立
张陵到处降妖驱魔,巴蜀鬼怪消迹,社会日益安定。这些神奇的传说,曲折地反映了张陵吸纳改造巴蜀原始巫教,创立中国道教的历史过程。所谓“鬼”、“魔”、“龙”、“虎”,实际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数民族,鬼王、鬼帅,即是氐羌民族的大巫师。如“龙族是古蜀族,鬼族(虎族)是巴人,两族都是现实的人民。”
正是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张陵运用道家之学改造巴蜀的妖巫鬼道,于是巴蜀的巫鬼,跃升变化为道教之仙官,“鬼道”遂发展成为“天师道”。“张陵的天师道(或“正一盟威”)是黄老儒墨在巴蜀(四川)地区的土壤上开放的一枝奇花。是吸取了巴(蜀)族的原始巫术(鬼道)与地区传统民俗而创成的。”“这是他学得了巴人鳖灵所建蜀开明氏王朝的宗教巫典。假借玄元老君屡授以经,就是改造创作造作道书。”
《三天内解经》记载说,张陵“以白马血为盟,丹书铁券为信,与天、地、水三官、太岁将军,共约永用三天正法。”他自称“鬼主”,说:“太上开化,不以吾轻贱小人,受吾真法,为百鬼主者,使开二十四治,以应二十四气。置署职簶,以化邪俗之人;黄老赤簶,以修长生。”宋洪适《隶续》卷三《米巫祭酒张普题字》载:“熹平二年三月一日,天表鬼兵胡九□□,仙历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元,布于伯气,是召祭酒张普,盟生赵广、王盛、黄长、杨奉等,诣受微经十二卷,祭酒约施天师道,法无极耳。”
所谓“鬼主”、“鬼兵”,即明确的说明了这一历史事实。蒙文通先生说:“《晋书》又记:五斗叟郝索聚众为乱。叟即西南民族之称,知五斗米道原行于西南少数民族,符簶之事始于张道陵,符簶固非中国汉字也,故余疑其为西南民族之宗教而非汉族之宗教。”
张陵继承改造了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教,从此西南少数民族的巫师文化被纳入道教,成为道教思想重要的组成部份。可以说,张陵正一盟威之道的直接渊源就是巴蜀氐羌民族的原始巫教——鬼道。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