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地球——两千多年前佛陀已告诉大众答案
更新时间:2015-09-10 10:27:50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记忆中的清澈小河,那儿时的炎炎夏日,给予清凉沐浴的地方……,村头的槐树林、渠岸婀娜的垂柳给辛勤疲惫的父老乡民提供了歇憩之地。
佛教戒律(资料图)
记忆中的清澈小河,那儿时的炎炎夏日,给予清凉沐浴的地方……,村头的槐树林、渠岸婀娜的垂柳给辛勤疲惫的父老乡民提供了歇憩之地。
而今,青山不再、河水发绿,是一种发出淡淡异味的绿水。村庄、乡镇、都市、这片国土、这个世界,哪里还能找到真正的净土?
在这个物欲横流、贪欲炽盛的五浊之世,随着人们贪欲的极度膨胀,以强烈的占有欲、暴烈的嗔恨心对自己所依存的国土肆意掠夺破坏,恃强凌弱杀(伤)害无怙众生。社会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我们生存的世界已不堪重负、伤痕累累,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海洋污染等等。
如何拯救我们的地球?怎样遏制自然生态的不断恶化?当今的智者们忧心忡忡、奔走呼吁,但收效甚微。而早在两千多年前,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就在他的著作里,尤其在戒律中事无巨细地制定了许多人与自然环保等方面的戒条,以此约束弟子们的日常行为。更是为了弟子调伏其心,减少以至消灭贪嗔痴烦恼,得到身心清净。因为正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这才是标本兼治的极佳方法。
下面末学不揣愚陋就所学所知中,有关戒律中涉及自然环保的部分问题作简单阐述。
人和动物和谐相处(资料图)
一、戒杀放生与动物和谐相处
无论居士戒、小乘戒、大乘戒,其根本都是以五戒为基础,尤其大乘菩萨戒以不害众生为最重要的核心,连一根毫毛都不伤害,何况以贪心、嗔心去杀害众生的生命?在小乘戒中打畜生、骑牛骑马等都有过失,由此可见佛陀具何等的大慈大悲心!而反观当今时代的人们,为满足口腹之欲,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全部格杀勿论,成为餐桌上的饕餮之物。为了自己穿着美丽,更是生生的剥去狐貂等动物的皮,还有偷猎藏羚羊、野象等。由此致使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日渐减少,许多变为濒危物种。放生护生作为佛弟子的常行之善法,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佛陀对所有众生平等慈悲的思想。
此外,佛弟子们的素食观是最有效保护环境的方法。大量资料显示,食肉是对大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之事。为了要食肉,人们必须要付出10倍的土地来耕种,才能满足动物的饲料。为了能获得足够的耕地,人类就必须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全世界每半年消失森林的面积比丹麦的国土面积还要大,这都是人类为满口服之欲导致的。
佛陀在《业报差别经》中云“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为十?一者以其杀生业故,感诸外报大地咸卤,药草无力;二者以其偷盗业故,感外霜雪、蝗虫毒害等,令世饥馑;三者,以其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尘埃;四者,以其妄语业故,感诸外物悉皆臭侧秽”,由此可知外环境之恶劣、纷乱皆与众生的心有关。由众生心不善、造诸杀盗淫妄等恶业感得相应的恶果。正所谓因果不虚、自作自受。若能断恶行善,必能招感依正的清净庄严。
二、不害与尊重看不见的有情
什么是看不见的有情?佛教承许,除我们能见到的人类自己和旁生外,尚有其他道的众生,比如天人、阿修罗、龙族类以及非人类如山神、树神、地神等。他们中的有些同我们一起生存在这个大地上,若我们肆意妄为、破坏自然环境,也必然影响到他们。
在佛陀戒律中规定,若需要在某处建造经堂、塔寺,需要砍伐一些大树等,都必须要僧众按仪轨念经、洒净。其目的是希望住于此处的地神、树神及虫蚁小动物们能让离此处、重觅新家。为尊重此类有情众生,要诵经回向给他们,请他们能够离开。
在《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中云“若有异相现者,更应为赞陀那功德,毁悭吝业,仍现变怪更不得伐”。此意为何?是说,在僧众做诵经、布施咒愿后,居于大树上的天神不愿离去,(“有异相”,如树上流出血一样的汁等),此时可再次说法、称赞布施功德,让他将大树布施给僧众、另觅住处,并指出悭吝的过失罪业。若“仍现变怪”,则不得伐树。
日常生活中保护我们的家园(资料图)
三、对于“有情村”的保护
何谓“有情村”?《律摄》云“谓是林薄诸有鬼神鸟兽等,禀生命者托之而住,犹若人村”。“言有情者,谓禽兽蚊虻蛇蝎及蜂蚁等”,他们居住的丛林树木草地等均不得随意砍伐破坏,否则违犯戒律,甚至“若青苔浮萍等水中摇动,咸得恶作”。从中看出佛陀对其弟子的行为规范是何等的严格要求,对于一切有情生命无论大小皆平等无二,其所居住之树木丛林草地乃至一切微不足道的水生植物等都无不倍加爱护。因为有情无情皆同圆种智。
四、日常生活对环境的保护
对于在何处建造厕所、何处不可大小便、不得随意吐痰、不得随意丢弃牙木(古人用以嚼杨枝清洁口腔)等,戒律中都有明文规定。
《花鬘论》云“寺后西北隅,安置大便室,以及小行室,皆需扂门扇”。为什么?因为在寺庙西北角处比较阴暗、阳光照射少,这样不易热而散发臭味,不会对寺庙空气造成污染,也不会染污到水源,并且还要有门窗。佛陀是一切智智,想的是何等周到细微!还有关于大小便,《律摄》云“若青草上好树下及花果树,人所停息者,不应大小便”。《花鬘论》云“勿在生草上,及于清水中,好树及净田,无宜弃不净”。《律摄》云“若在净地及食者前皆不洟唾”,就是说在干净的地上以及在饮水吃饭者面前不得吐痰擤鼻涕等。
此外佛陀还禁止比丘掘地、拔草,以免伤及虫蚁、蚯蚓等小生命以及破坏植物生态。还有,佛陀禁止比丘饮用有虫水,是故古时出家人皆随身携带滤水囊,还禁止用有虫的水来浇土或浇草。
五、修禅习定、止语念经、降低噪音
佛教寺庙多在山林幽静处,即使在闹市红尘中也超然于世外,每每入于其内顿觉身心清凉,为什么?经常会看到佛弟子们胸前挂着止语牌或修禅或念经持咒,以此约束自己的语言。因为在十不善中语业占了四个,制伏语业以调伏其心。若世人都能如此,除必要交流及说有意义之语外,减少绮语、恶语、妄语、离间语,这个社会将降低多少分贝的噪音!内在心灵和外在环境必会有更多的自在清净庄严!
总之,世尊在戒律中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蓝图,以大慈大悲之心为我们倡导尊重一切弱小有情、爱护所有山川草木。反观当今社会,人类的贪婪和愚昧正一步一步毁坏我们的家园,非典SAS、海洋赤潮、北京雾霾……,这一切都是人类三毒烦恼炽盛之果,人们也不得不自食苦果。作为佛陀弟子,尤其作为身穿袈裟的出家人,更应了知自己的责任,应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唯有挽救世道人心、用佛法净化人类的心灵、彻底搞好心灵的环保,则人类所依之生存环境方能得以真正环保、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统一,真正做到国土庄严、有情安乐。
佛陀所制戒律,犹如渡海浮囊,能保护自他安全抵达彼岸。他能给所有人民一套消除我执、体认真正自我的大道。他教人修习三学六度四摄等诸善法,在自度度人中使众生人格高尚、智慧圆满、生命升华,社会国土也会越来越清净庄严。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用牛粪作加持的上师 下一篇:为什么只有清朝皇帝戴佛珠?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