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中关注 > 文化 > 正文

哪本书 让大儒朱熹差点当了道士

    更新时间:2015-08-03 22:11:23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明末清初潘平格说过一句话:“朱子道,陆子禅。” 就是说陆九渊的儒学近禅,而朱熹的儒学近道的意思。对于王阳明的心学,后世多有“阳明
明末清初潘平格说过一句话:“朱子道,陆子禅。” 就是说陆九渊的儒学近禅,而朱熹的儒学近道的意思。对于王阳明的心学,后世多有“阳明禅”的评论。
对于阳明心学为禅学的评论来自于其思想的内在理路,对朱子学问和道家、道教有联系的说法主要源于一本书。
朱子与《周易参同契》
东汉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号称“万世丹经王”,其书运用西汉及东汉早期的象数易学,通过观象、立卦“拟诸其形容”,使无形的不易感触的微观的运动,摆脱感官的局限而诉诸于形容,将丹道与易道结合,以推阐还丹之理,使丹术得以升华,同时又引导道教完成了由外丹向内丹的转化。

《周易参同契》
这样一本道教的书,却让朱熹很迷恋。《周易参同契》一方面要传达丹道技术,另一方面又怕泄露天机,所以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朱熹喜爱其文,研读此书常常废寝忘食,曾经说“文章极好,盖后汉之能文者为之”。又说:“魏伯阳《参同契》,恐希夷之学有些自其源流。(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恐怕陈抟的学问有一些也是从这本书来的。)”
后朱熹托名邹䜣,著《周易参同契考异》,又自号为空同道人,取空自羡慕《参同契》旨归之意。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对最古老的道家炼金术著作的最重要的注释之一,却出自朱熹的手笔。”
朱熹认为《周易参同契》不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它的主旨也不是阐释易理的精蕴,但是他所推阐的还丹原理却是依傍《周易》象数理论以建构其丹经体系的,既然《周易》无所不包,《周易参同契》自成一家,可以推演贯通,则对《周易》本身也无害。
朱熹对《周易参同契》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他不仅洞见《参同契》的立言本旨不在于解释《周易》,同时又肯定《参同契》对易理的运用是合理的,但是朱熹不敢以真名显露,而在《周易参同契考异》之跋末署作“空同道士邹䜣”。
作为大儒以假名注一部道教经典,成为后世批评朱子的口实。朱熹虽然没有成为道士,但是和道士的渊源还是很深的。
朱子与道学渊源
朱熹曾自述青少年时期“出于释老者十馀年”,直到拜师李侗之后才彻底转向儒学,但佛老之学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仍然留下了较深的印迹。
据陆荣捷先生考证说朱熹在生活中常与道士来往,他与道士交往的人数比他同时代的和后世的大儒要多得多。

朱熹
淳熙三年(1176年),无心仕途的朱熹获朝廷准许,担任武夷山冲佑观提举。在这一时期内,朱熹写下了许多反映道教活动的诗文,比如《武夷七咏·丹灶》:“仙人推卦节,炼火守金丹。一上烟啸路,千年亦不还。”可以看出朱熹对道教文化是相当熟悉的,对道教术语运用起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朱熹还经常住宿在冲佑观内的观妙堂,并有《宿武夷观妙堂》诗二首,其一:“阴霭除已尽,山深夜还冷。独卧一斋空,不眠思耿耿。闲来生道心,妄遣慕真境。稽首仰高灵,尘缘誓当屏。”其二:“清晨叩高殿,缓步绕虚廊。斋心启真秘,焚香散十方。出门恋仙境,仰首云峰苍。踌躇野水际,顿将尘虑忘。”
这两首诗明确表达了朱熹对道教清虚明净的心理状态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并希望在有限的生存岁月里,能够摆脱俗世的羁绊与束缚,达到精神上的永恒境界。
朱熹在游武夷山时产生了在此定居的想法,表达了“仙人久相招,授我黄素书,赠我双琼瑶,茅茨几时建,自此遣纷嚣”的道家追求。
淳熙十年(1173年),朱熹在武夷山大隐屏下五曲处建造武夷精舍,无论是基址的选定还是施工管理,都得到了山中道士的鼎力相助。精舍的室内布置,如柴门、钓矶、茶灶等均模仿道教宫观的形制,充分体现出了朱熹与武夷山道教的亲密关系。
朱熹曾患有足疾,一个道士用针灸给他治好了。朱熹特意作诗文表示感谢。
上面尽管大量列举了朱熹与道士、道教的密切关系,但是朱熹仍然是大儒,他出于儒家的道统意识和儒家哲学旨趣的不同,对道教的长生成仙及其鬼神观念等大加批判和否定。
对于朱熹对道教文化的熟悉并不奇怪,因为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是追求博学多闻的。朱熹做学问历来以惊人的坚韧和刻苦著称,他曾经潜心钻研过道家典籍,对老庄列子以来及诸经律法术撰著都烂熟于胸。
他曾回忆自己当年治学的情形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像“晨兴香火罢,入室披仙经”,“清夜眠斋宇,终朝观道书”之类的记述屡见于朱熹诗文。
朱熹研究佛老,只是博学多闻的格物致知功夫,他思想重心和思想系统只能是儒家的,他为儒学建构了一套思辨体系,发展了儒学。
朱子与白玉蟾的故事
有一个传说故事把朱熹和著名道士白玉蟾联系在一起,说的是他们同在武夷山上,各开学馆授业,分别教授学生儒学和道学。
朱熹的学生和白玉蟾的学生有时会碰在一起聊天。白玉蟾的学生谈到自己的老师会法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创造奇迹,引起了朱熹的一些学生的兴趣和不理解。

白玉蟾祖师
朱熹的学生回学馆以后,请教朱熹:“某某事情,白老师为何能预言得那么准确呢?”朱熹就回答自己的学生说:“偶中尔。(碰巧了,瞎说蒙对了的意思。)”
问的次数多了,问的学生多了,朱熹都一概以“偶中尔”来回答自己的学生。时间长了,慢慢地“偶中尔”这三个字,也就传到了白玉蟾的耳朵里。白玉蟾听了以后,只是微微一笑。
春天古人踏青的习俗。有一天,两个学馆恰巧同时游山踏青,不料途中大雨滂沱,朱熹和两个学馆的学生们,都纷纷跑到大树下避雨。唯独白玉蟾坦然自若,在风雨中的山路上,不避不躲、不慌不忙,踱步从容而行。
不久,就雨过天晴,大家纷纷从避雨处走出来聚到一处,还是都被淋透了。此时,朱熹突然发现,白玉蟾虽然在雨中行走半天,但是全身却找不到一处湿痕。朱熹就颇为奇怪地问白玉蟾:“你怎么一点也没有淋湿呢,真奇怪?”白玉蟾笑了笑,回答说:“偶中尔。”
这个贬低大儒朱熹的故事经学者考证,完全是虚构的。白玉蟾在武夷山时期比朱熹晚得多,他们交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倒是白玉蟾的诗文中有很多是表达对先贤朱熹的赞美和崇拜的。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