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中关注 > 文化 > 正文

戏曲表演团体

    更新时间:2015-01-03 16:39:27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宋、金、元时期,除官办教坊的戏班外,在民间瓦市、勾栏、庙会行艺的多为艺人自行组合的“江湖戏班”。明代中叶,在一些官绅富贾中出现
戏曲表演团体
    宋、金、元时期,除官办教坊的戏班外,在民间瓦市、勾栏、庙会行艺的多为艺人自行组合的“江湖戏班”。明代中叶,在一些官绅富贾中出现了竟相蓄养家庭戏班的风气,促使不少文人学士参与戏剧活动。明末清初,河南地方戏兴起,城乡各类戏班演出更加频繁,至1840年前后,在开封及周围一带活动的河南地方戏曲班社就有七八十个。辛亥革命以后,倡导戏曲改良,实行通俗教育,各地纷纷成立新剧团,上演文明戏,盛极一时。1935~1937年,开封建立了以改革豫剧为宗旨的豫声戏剧学社,中州戏曲研究社。“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全省各地涌现一批抗日救亡团体,为了宣传抗战救国,一些团体办了剧团。1938年日军侵略中原,战火连天,加之黄河泛滥,河南戏剧团体多流散外地。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相继成立了不少的新型戏剧团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剧事业得以健康发展。人民政府先在全省各地建立了13个文工团,同时接收、扶植了一批戏剧团体,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登记,确立11个私营公助剧团,原属中原军区四纵十一旅的“娃娃剧团”留给地方改建为河南省大众剧团,成为第一个省级国营豫剧团体。1952年中南军区后勤部的联艺剧团,改建为河南省人民剧团。1953年全省有各类专业剧团152个,演职员7735人。1956年建 立河南豫剧院(下设一、二、三团),全省剧团发展至222个,职工14717人。剧坛渐呈活跃、繁荣局面。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剧团一度停止活动,人员下放。1978年以后,剧坛日渐复苏,探索改革路子,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7年全省各类专业剧团211个,演职员13911个。
 
戏曲班社
    “演戏以班名,自宋 ‘韶云班’ 起” (清姚燮 《今乐考证》)。宋、金、元时期,戏曲班社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官办教坊戏班,专事宫廷、官场吉庆喜宴演出;一种是卖艺谋生的 “江湖戏班”。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明太祖之孙,袭封周王朱有(后称周宪王)在开封王府内建有大戏班,演出舞旋大戏、杂剧。明末,商丘名士侯恂、侯方域父子所蓄家班,演唱昆剧。据清乾隆年间李绿园撰写的《歧路灯》记载,当时在开封长期演出的仅昆剧班就有12个,还有陇西梆子腔、弦子戏、卷戏、罗戏、本地土腔大笛嗡、小唢呐、郎头腔、梆罗卷等剧种的班社。同治年间活动在黄河两岸各地城乡的戏曲班社就有78个,其中大多数是河南梆子戏班。
    清末民国初期,京剧在河南一些商埠城市中地位显著。开封清末成立的有春台班、丹桂班、新荣升班、万顺班、义顺和班和长庆班,辛亥革命后又办有复庆班、同义班、益记班、全宝班、合义班、竟华班、鸣盛班,以及康乐社、正俗学社、绕瀛洲、丙子剧社、阳春国剧社等。同时,农村地方戏班演出活跃,并日渐流向城市。
    1911年,在开封演出的河南梆子戏班有祥符调名伶荟萃 的义成班、封丘县清河集天兴班等;商丘有归德府八班、商丘老班、虞城刘家班和大公义班等;洛阳有太乙班、太上班、小一班、小二班等。1926年,开封只有老义成班在相国寺内演出,豫剧早期女演员马双枝以及王润枝、司凤英等名角也先后到此搭班演出。据1934年调查,票价,男座每位700文(文:清末至抗日战争前社会上流通的铜币面值的称谓,有一文、二文、十文不等。开始一枚银元可换铜币1000文,后因铜币贬值,每枚银元可兑铜元数远远超过千文) 女座每位600文。李瑞云身价最高,每季140元,其他配角、串把每日3000文、1000文不等。迷信戏、有伤风化戏已逐渐淘汰。
    1935年春,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樊粹庭等人从教育界募捐1万元,在开封市筹建了豫声戏剧学社(豫声剧院),樊粹庭任总领导。先后聘请名角七八十人,主要演出樊粹庭创作、改编、陈素真主演的新剧目。
    1936年冬至1937年春,豫剧名角常香玉、张同庆等在开封筹建了中州戏曲研究社,聘请教育界名流王镇南为该社编导新剧,指导排练,讲授戏剧知识。上演了王镇南等新编、改编、常香玉主演的《六部西厢》和《孟姜女哭长城》等剧目。
    1937年“七·七”事变后,河南省掀起抗日救亡活动高潮,不少演出团体竟相演出宣传抗日救国剧目。樊粹庭建立狮吼剧团,在开封、商丘等地演出爱国剧目,将收入捐献各界抗日后援会。1938年4月,河南省省会各界组织了“保卫 大河南宣传周游艺大会”,常香玉演出了王镇南新编的反映抗日生活的时装戏《打土地》,陈素真演出了《凌云志》。1938年6月以后,河南大片土地沦陷,许多剧团被迫解散,或流落他乡。郑州、洛阳一带周海水领导的太乙班,从办科班到到跑高台演出,前后30余年,为豫剧培养不少人才。有以“兰”字辈命名的“十八兰”,如毛兰花、崔兰田、李兰菊、罗兰梅等。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相继成立了许多演出团体,如沁河剧社、大众剧社、新青年剧社、民友剧社、冀鲁豫边区文工团和翻身剧团等。他们长期地活跃在敌后,除编演宣传抗日救亡、翻身解放等结合现 实斗争的节 目外,还上演了《白毛女》、《王贵与李 香香》、《三打祝 家庄》 和 《闯王进 京》 等大型 剧目。
    
 剧团选介
    (一)河南省豫剧一团1956年在郑州成立,前身是以义演收入捐献一架战斗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而闻名的“香玉剧社”。1987年实有129人。该团汇聚了众多的豫剧名家,主要上演传统戏、新编古代戏,也演现代戏。代表剧目有:常香玉 (青衣、花旦)的《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破洪州》、《大祭桩》;赵义庭(文武小生)的《南阳关》、《八郎探母》;马天德(小生、老生)的《贩马记》;赵锡铭(老生)的《蝴蝶杯》;汤兰香 (青衣)的《抱琵琶》、《卖苗郎》(与赵锡铭,马天德合作);王在岭 (黑脸)的《下陈州》、《铡美案》;李兰菊 (青衣、花旦)的《断桥》(与赵义庭、马兰香合作);王素君 (小生、花旦) 的 《小二姐做梦》、《必正与妙常》、《梁红玉》(与赵义庭合作);宋桂玲(花旦)的《抬花轿》;高兴旺 (丑)的《推磨》、《刘二楞卖烧饼》等。《花木兰》在豫剧院成立不久前即拍成电影。
    1958~1959年该团曾为中共中央召开的两次 “郑州会议”专场演出,《破洪州》一剧受到毛泽东的赞扬,奉调进京演出,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剧团多次在省内戏曲会演、调演中获奖,并经常出省交流、慰问演出,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许多剧目为中央、地方电台、电视台、唱片社、出版社录音、录相、灌制唱片、出版发行。一些剧目的精彩唱段广为流传。1987年演出233场。
    
    (二)河南省豫剧二团1956年在郑州成立,原称河南豫剧院二团。1987年实有106人,该团以上演传统戏、新编古代戏为主,兼演现代戏。演员行当齐全,艺术流派纷呈,积累了一批优秀剧目,如阎立品 (闺门旦)的《秦雪梅》、《藏舟》;吴碧波 (青衣、花旦)的《香囊记》、《白蛇传》;唐喜成 (小生、老生)的《南阳关》、《辕门斩子》、《节振国》;李斯忠 (黑脸)的《司马茅告状》、《下陈州》、《打銮架》;张桂花(青衣、闺门旦)的《白蛇传》、《对绣鞋》以及吴碧波、唐喜成、张桂花合作的《三哭殿》、《打金枝》等。

    1979年该团排演了《唐知县审诰命》,并与鹤壁市豫剧团主演牛得草合作组团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大会,获演出、剧本整理一等奖。
    1980年该剧被摄制成戏曲艺术片,更名《七品芝麻官》,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戏曲影片奖。
    该团多次在省内戏曲会演、调演中获奖,并经常出省交流、慰问演出,许多剧目为中央、地方电台、电视台、唱片社、出版社录音、录相、灌制唱片、出版发行。一些剧目的精彩唱段广为流传。1987年演出292场。
    (三)河南省豫剧三团1956年在郑州成立,原称河南豫剧院三团。1987年实有119人。该团以编演现代戏为主,在1952~1956年(歌剧团时期)即开始探索在戏曲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的路子,1954年奉命进京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演出了豫剧现代戏《小二黑结婚》。至1987年,共上演现 代戏100多出,其中创编的剧目有20多个。培养出一批有成就的演员,如高洁、马琳、王善扑、魏云、柳兰芳等,以及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艺术人才。参加省内戏曲会演、调演多次获奖,编演的现代戏《杏花营》、《李双双》作为优秀剧目曾向全中南区推荐。五六十代奉调进京演出的剧目有《刘胡兰》、《朝阳沟》、《袁天成与能不够》、《冬去春来》等。其中《朝阳沟》曾三次进京演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领导观看了演出。1978年,文化部艺术局和《人民戏剧》编辑部特意召开座谈会,倡导、推广该团多年来坚持编演现代戏的经验。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奉命进京为大会演出了《朝阳沟内传》。该团许多演出剧目为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唱片社、出版社录音、录相、灌制唱片、出版发行。《朝阳沟》、《倔公公与犟媳妇》等

 曾拍成电影。许多剧目的精彩唱段广为流传。1983年10月在郑州承办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三届年会”。1987年演出238场。
    (四)河南省曲剧团该团成立于1960年,前身是郑州市曲剧团。1987年实有108人。
    代表剧目有李金波的《祭江》,徐庆生的《卷席筒》,张新芳的《陈三两》、《秦香莲》,王秀玲的 《红楼梦》、《风雪配》,耿庚辰的《胭脂》、《赶脚》,高桂枝的《掩护》,谢禄的《包公告状》等。
    1959~1960年,曾进京演出《风雪配》、《花庭会》、《赶脚》、《下乡》,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其《风雪配》入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为中央领导演出。1965年参加中南区革命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游乡》被大会向全区推荐。
    1978年以后,新排演了《鸳鸯谱》、《报春花》、《冷月葬花魂》、《双美赞》、《梨花狱》等剧目。
    剧团参加省内戏曲会演、调演并多次获奖,许多剧目由中央、地方电台、电视台、唱片社、出版社录音、录相、灌制唱片、出版发行,《赶脚》、《陈三两》、《风雪配》、《游乡》等剧目拍成电影。许多剧目的精彩唱段广为流传。1987年演出234场。
    (五) 河南省越调剧团该团成立于1983年,前身是1947年活动在豫东一带的“九女大戏班”,曾先后隶属于商丘、开封、周口地区,受省、地区双重领导,1987年实有96人。
    该团主要上演传统戏、新编古代戏,兼演现代戏。剧团 奠基人张秀卿 (艺名 “大宝贝”)主演的老生戏《哭殿》、《收姜维》,小旦戏 《蝴蝶杯》、《下南唐》,青衣戏 《李翠莲上吊》,小生戏《李天保吊孝》、《李双喜借粮》有较大影响。著名的戏剧家田汉看了她的《哭殿》后,评论她是 “河南的周信芳”。申凤梅于60年代调入该团后,主演的 《诸葛亮吊孝》、《收姜维》、《舌战群儒》和《诸葛亮出山》等蜚声剧坛。
    《诸葛亮吊孝》、《李天保娶亲》和《收姜维》、《扒瓜园》先后拍成电影。主要演员还有李大勋、何金堂、陈静、田根发、何全志等。剧团经常在省内外演出。在省内的戏曲会演、调演中多次获奖,许多剧目为中央、地方电台、电视台、唱片社、出版社录音、录相、灌制唱片、出版发行,一些剧目的精彩唱段广为流传。1987年演出292场。
    (六)河南省京剧团1954年成立,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冀鲁豫军区第一分区所属的民友剧社。1987年实有128人。
    在战争年代,先后排演过《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打渔杀家》、《血泪仇》、《贫女泪》、《九件农》 和《闯王进京》等剧目,被边区人民誉为“农民之友”、“剧坛先锋”。50年代初,配合 “抗美援朝” 战争排演了《唇亡齿寒》、《防止细菌战》、《荆轲剌秦王》 等剧目;配合宣传婚姻法排演了《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演出的《阿黑与阿诗玛》获演出、导演一等奖,周云昆、吴韵芳、许振华获演员一等奖。1964年赴北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 《红管家》、《好媳妇》、《掩护》三个小戏。同年《好媳妇》、《红管家》被拍成戏曲艺 术片。1965年参加中南区革命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传枪》。此剧并摄制为戏曲艺术片。五六十年代,剧团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女老生侯桂先主演的《甘露寺》、《四进士》、《白莽台》;谭派老生宋又生主演的《失空斩》、《碰碑》;周云昆和崔秀茹主演的《霸王别姬》;许翰英主演的荀派《红娘》、《红楼二尤》;吴韵芳主演的《玉堂春》、《勘玉川》;短打武生李民华主演的《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长靠武生

 刘仲 林主演的《长坂坡·汉津口》、《挑滑车》等。“文化大革命” 期间,先后排演了 《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平原作战》和《磐石湾》等。
    1977年演出了《八一风暴》。1982年,剧团根据劳动模范赵春娥生前事迹编演了《赵春娥》。1983年编演的《冯玉祥政变记》演出后获得好评。1987年演出38场。
    (七)河南省话剧团1952年成立,1987年实有91人。
 
    1956年参加全国第一届话剧会演,演出了根据李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不能走那条路》,获多项奖。1964年进京演出了根据电影文学剧本《瘦马记》改编的大型话剧《龙马精神》,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赞扬。
    中国剧协特邀戏中主要角色向首都文艺界作了经验介绍。
    1984年,应邀进京演出了多场话剧《锅碗瓢盆交响曲》,《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报刊发表消息报道、评论文章30多篇,中央电视台录相向全国播放。多年来,演出的主要剧目有 《雷雨》、《龙须沟》、《万水千山》、《革命家庭》、《蔡文姬》、《曙光》、《西安事变》等200多个。剧团参与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黄河东流去》、《月是故乡明》等影响较大。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影视演员,如以演喜剧见长的陈裕德,从拍 “功夫” 片崭露头角的丁岚等。1987年演出21场。
    
 发展概况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全省各地大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传统歌舞表演团体,它们遍布各集镇、乡村,主要活动是娱乐、祭祀、民俗礼仪等,有以营业谋生的,也有自娱的 “玩友班”,多依附于庙会、神社。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传统文化艺术以巨大冲击,国外流行的剧场艺术体系的介绍和传入,中小学校儿童歌舞活动的兴起,对歌舞艺术团体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1919年,河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进步青年创办的《罗山青年学社》建立了宣传队。1928年,冯玉祥主持的河南省政府平民教育处建立了儿童歌舞团。
    192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赤城 (今商城) 苏维埃政府创建的红日剧团,陈店乡(现属新县)农会建立的十人音乐队编演革命歌舞节目,演奏《国际歌》等革命歌曲,为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省内革命根据地的音乐舞蹈团体和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艺团体形成了两支革命文艺力量。从“九 ·一八”到“七·七”事变前后,河南省各界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队、剧社、剧团数以百计。虽然大多数是综合性的文艺团体,既演戏也演歌舞,但有不少文艺团体设有音乐、舞 蹈队(组),同时出现不少以演儿童歌舞为主的剧团。如由中共地下党员危拱之创建的开封孩子剧团,由正在开封求学的马可发起组织的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就是这时期的代表。
    “皖南事变”后,许多抗日进步文艺团体遭致摧残,有的被迫停演,有的被强行解散,几乎无一幸免。大部分进步青年和文化人士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和敌后根据地。在河南境内,八路军和新四军活动的地区组建了许多专业剧社和业余剧团、宣传队,如拂晓剧社、大众剧社、鸭绿江剧社、前锋剧社、新民主剧社、战友剧社、民艺剧社、民友剧社等。它们编演了不少具有新内容、新形式的音乐舞蹈作品,配合抗日宣传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继成立了 河南省、开封市、郑州市及许昌、洛阳、信阳、潢川、淮阳、商丘、陈留、南阳、郑州、陕州等专区13个文工团和部队的文工团、队。它们活跃在省内解放区的大小乡村城镇,在解放战争、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经济恢复时期,都做出过积极贡献,同时造就一大批新的文艺工作者。1952年,全省文工团 (队)集中整编后,一部分组建为省话剧团、省歌剧团等省属文 艺 团 体, 一 部 分 充 实 了 地 市、 县 文 化 部门。
    1957年春,河南成立了第一个省级音乐舞蹈专业团体 —— 河南省民间歌舞团。全省也相继成立了一批以表演歌舞为主的文艺团体。1960年,由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各地市歌舞表演团体大部分缩减,或被合并、下放解散。1962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全省歌舞表演团体逐渐恢复,歌舞事业初步呈现繁荣景象。“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歌舞被迫停演;同时,为演出“样板戏”,全省各地相继恢复和成立了不少歌舞团体。
    1978年以后,经过整顿,歌舞艺术表演团体开始复苏,抓紧培训青年演员,逐步改变人材青黄不接的局面,并演出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不少年轻演员在全国性歌舞大赛中崭露头角。许多创作或改编的优秀作品被录音、录像,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广为传播,歌舞表演团体出现了新的生机。据1985年普查统计,全省尚能演出的民间舞蹈(其中包括部分歌舞)班子有近800个。
    
剧团选介
    (一)红日剧团1929年10月,中国红军第11军32师 司令部、中共赤城(今商城)县委、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批准,由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筹建红日剧社,赤城县苏维埃迁至商南后正式成立,有演员20余人。剧社改编传统的民歌、小调很受群众欢迎。经常演出的节目有 《打商城》、《穷人调》、《反动派吵嘴》、《空树枝》、《兵变歌》、《乌鸦》、《杜鹃》、《十二月宣传歌》、《送郎当红军》等。尤以《八月桂花遍地开》为鄂豫皖根据地家喻户晓。剧团紧密配合根据地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演出,足迹遍及鄂豫皖全区,深受红军战士和苏区人民欢迎。1931年秋该团调往中共皖西北道委,后中共赤城县委又从该团调回两名演员,重新组建红日剧团,共10多人。
    1932年12月,红四军开赴四川,红日剧团成员遂分散于军中。
    (二)开封孩子剧团该团前身是1937年 冬 铁 道 部 开封扶轮小 学校 长、中共地下党 员吴应先等 人组建的学 生宣 传队。
    1938年春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危拱之到扶轮小学开展工作,经她提议由中共河南省委决定,以该校宣传队为基础组建孩子剧团,团长宗光文,指导员兼 导演危拱之。20多名 演 员多是9~16岁的孩 子。以演出反映 抗日内容的 小型 歌 舞为主。首 次公演是参 加河南省教 育厅组织的“保卫大河 南 宣 传 周” 和 开 封 文 化 界 慰 劳 河 防 将 士 募 捐 演出,在开封各 界激起强烈 反响。1938年 4月,应邀 赴郑州、 洛阳巡 回演出。
    建团之初,该团曾以“中国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战时妇女工作团孩子剧团”的名义进行活动。为取得全省范围活动的
 
合法地位和部分经费,经中共河南省委同意,隶属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由省教育厅按期拨给活动经费。后因形势危急,危拱之率团撤离开封转移许昌,沿平汉线活动。在信阳,同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等13个团体成立豫南抗敌救亡联合行动委员会。与北平学生移动剧团联合行动,在张自忠将军第38集团军军部和各师部所在地巡回演出,北至遂平,南至武胜关以南的广水、东篁店,历时一个多月。1938年夏到达确山 竹沟,受到彭雪枫等领导接见和鼓励。1939年夏先后在镇平、石佛寺镇、赊店、内乡、淅川县、南召县一带集镇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39年秋,奉中共指示抵达第二集团军驻地叶县演出。“竹沟惨案”发生后,国民党顽固派公开提出解散孩子剧团,危拱之迅速安排剧团转移,将该团成员分别撤至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延安。
    (三)南阳儿童歌舞、话剧团1938年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派驻南阳的民众运动办事处成立南阳儿童歌舞、话剧团。建团后,曾得到开封孩子剧团辅导。该团是南阳第一个抗日革命文艺团体,全团24人。以歌舞、小话剧为主,演出于南阳、洛阳各乡镇。1940年冬在洛阳演出期间,曾受到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朱德的接见。朱德为该团题词:“舞台就是战场,儿童也能打日本鬼子”。该团因宣传抗日救国,曾得到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和支持。1940年11月,该团在洛阳被国民党当局解散。
    (四)鸭绿江剧社1938年8月八路军东进纵队驻濮阳办事处成立抗日宣传队,对外称鸭绿江剧社,初期仅20余人。
    演出的抗日歌曲有《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等;舞蹈有《快乐舞》、《穿花舞》、《国共合作舞》、《打球舞》、《儿童舞》、《黑人舞》、《乌克兰舞》、《叮呤舞》,为发动群众开展破路运动阻止敌人扫荡还自编自演了《破路舞》。
    1939年底至1940年初,该社由城镇转入农村,同敌人展开游击战争活动。队员出入敌占区散传单、写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并在濮阳、清丰、南乐进行演出。1940年初,该社与卫河支队宣传队合并,队员增至100人左右,演出节目更为丰富,同时担负到各地组织妇救会、姐妹团、儿童团等活动。同年6月,由于日、伪、顽对革命根据地不断骚扰,战争频繁,经组织决定,鸭绿江剧社解体。
    (五)信南孩子剧团1940年9月该团在信南抗日根据地肖家老湾成立。演员平均年龄12岁,共22名。演出节目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魔术等。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国际歌》、《欢迎党代表》、《豫鄂边区进行曲》、《在太行山上》、《延安颂》、《延水谣》、《保卫黄河》、《黄河颂》、《黄水谣》、《大刀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送郎当红军》、《送军鞋》、《起来吧,祖国的孩子们》等。舞蹈有《青年舞》、《儿童舞》、《团结舞》、《秧歌舞》、《机器舞》、《丰收舞》等。歌剧有《扬子江畔暴风雨》、《牛永贵负伤》。间里,该剧团演出足迹遍及信南各地,为部队、野战医院伤员及根据地人民演出 500余场,被誉为 “不畏寒暑艰险驰骋在信、应、罗文艺小轻骑”,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
    (六)冀鲁豫边区抗日救国总会大众剧社—— 冀鲁豫边区 文工团1939年5月大众剧社在濮阳成立,隶属冀鲁豫边区抗日救国总会领导。前身是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宣传队和清丰县抗战剧团。初建时60余人,后发展到150余人。既演歌舞也演戏剧、曲艺。该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国,收到良好效果。
    1946年12月该社改为冀鲁豫军区文工团,隶属中共冀鲁豫边区委宣传部领导。1948年鲁西南三中社教部剧团与该团合并,全团精简为90余人。演出形式有歌剧、合唱、独唱、对唱、乐器小合奏、独奏和戏剧、曲艺等。演出节目有秧歌剧 《夫妻识字》、《兄妹开荒》、《赶猪》;歌剧《军民一家》、《王贵与李香香》、《王秀鸾》、《白毛女》、《刘胡兰》、《血泪仇》;话剧《模范家庭》等。该团演出的《胜利花鼓》、《生产舞》在群众中颇有影响。该团先后在曹县、聊城、范县、濮阳、寿张、阳谷等地演出,配合了边区各时期的中心任务,造就了一批革命干部。1949年平原省建立,该团更名为平原省文工团。
    (七)河南省文艺工作团原名河南省青年文艺工作团,1949年8月在开封成立。1950年4月改名为河南省文艺工作团,由文教厅领导。
    初建时演出的节目有小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舞蹈《腰鼓舞》、《红绸舞》以及革命歌曲等。排演的大型歌剧《阴谋》,编演的大型合唱歌曲《翻身大联唱》深受群众喜爱。1950年10月,创作排演了《抗美援朝花鼓》、小歌舞剧《五朵红花》。1952年8月文工团建制撤销,河南省文艺工作 团解体。
    (八)河南省歌舞团河南省歌舞团建于1957年3月,1987年实有演职员249人,是一支能适应民族歌舞、歌剧、民族舞剧、芭蕾舞剧、交响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的专业歌舞艺术表演团体。设有舞蹈队、演唱队、乐队、舞台美术队等。
    该团成立以后,演出足迹遍及河南全省,巡回演出了半个中国,多次担负重大演出任务及外事接待任务,先后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演出歌舞晚会。该团著名唢呐演奏家郝玉歧先后到美国、日本等8个国家或地区访问演出。
    截至 1987年,该团创作演出的舞蹈、舞剧共 160个(部),大、小歌剧30部,歌曲近千首,器乐曲百余首。在全国、中南 地区及省级 的各种评奖 活 动 中,共 有 110余 人(次)分别荣获创作奖、指挥奖、演出奖、演奏奖、表演奖等。
    (九)中原歌舞团该团于1982年10月在濮阳成立。原名中原石油勘探局职工业余文艺宣传队,1986年4月隶属中原石油勘探局领导,全团73人。该团坚持为石油勘探开发建设服务、以活跃全局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服务为宗旨,为一线职工演出。还先后赴华北、大港、胜利、南阳、江汉等油田及全省中小城市慰问演出。编演了一批反映石油战线现实生活的作品。1987年该团参加拍摄电视片《中原油歌》,该片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电视文艺调演团体三等奖;获石油化工部调演团体一等奖;获中央电视台文艺百花园栏目“星光杯”奖。
    同 年,该团参加中国石油化工部拍摄的电视片 《石油的旋律》,获中央电视台奖。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戏曲创作研究 下一篇:戏剧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