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形岩画现身南阳 似女子呈交趾状舞蹈
更新时间:2015-07-03 21:53:21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岩画是古代先民磨刻或绘制、凿刻于岩石的图画,被称为史前文明的印记。南阳地区岩画分布广泛,在皇路店镇柳树沟和上潘沟一带,一些人形
柳树沟交趾舞人形岩画
南阳古文化研究者孙保瑞模拟岩画交趾而舞。
上潘沟人形岩画
核心提示
岩画是古代先民磨刻或绘制、凿刻于岩石的图画,被称为史前文明的印记。南阳地区岩画分布广泛,在皇路店镇柳树沟和上潘沟一带,一些人形岩画近日被研究者首次发现。这些人形岩画造型独特,构图复杂,且具有象形文字意味,观之令人浮想联翩。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又表达了什么意念?雨中实地踏访,专家作出大胆猜测。
从城区出发,向北车行20多分钟,就到了位于皇路店柳树沟西南的蒸馍石岭。初夏的天说变就变,定好的踏访日期,却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同行的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孙保瑞说,下点雨也好,雨水存进凹穴,更利于看到岩画的形态。
蒸馍石岭南北走向,因岭上有一大石状如蒸馍而得名。冒雨登上这片圆形丘陵的最高点,孙保瑞指着西南方向坡地说,那儿有一个圆形玉璧状古祭坛。
走近看来,古祭坛直径约3米,上有4组偶数凹穴岩画,每组12个凹穴排列。沿祭坛轮廓线周围雕刻有数个人形岩画,其中内侧的风化严重,已不可考辨,外侧有一个人形阴刻图案,图案头部连接祭坛,下部顺石壁而下,上有头部,中有躯干,下有腿部,上下两个圆形凹穴似女子胸廓和骨盆。雨一直在下,凹穴内灌满雨水,腿部呈交趾状的人形岩画如凝望天空交趾而舞,看起来备感神秘。
类似造型的岩画在皇路店镇上潘沟的浅山地区也有发现。上潘沟距柳树沟十多公里,人形岩画刻在风化的石板上,呈女性特征,造型优雅,格调高贵,由头部、胸廓、骨盆、下肢等构成。胸廓和骨盆分别用两个形状不同的椭圆符号代表,两条腿较短,看起来十分轻巧。
古人刻这些人形岩画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念?对远古文化研究兴趣浓厚且颇有成就的孙保瑞认为,接触古人的历史痕迹,需要带着思想与其直接对话。他大胆作出种种猜想,其一是古交趾国就在南阳境内。
他说,远古的智者认为大地可以滋润生命,生长万物,所以经常把祭祀的图腾刻在大地岩石上,蒸馍石岭上的人形岩画呈交趾舞状,与史料记载吻合。
《尚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墨子》:“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吕氏春秋》:“禹东至扶木之地,南至交阯。”《山海经》:“交胫国在其东,其为人交胫。”郭璞注:“言脚胫曲戾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
孙保瑞认为在南阳发现交趾舞人形岩画,可以猜测远古的交趾国就在南阳,因为《尚书》中羲叔是南岳首领,而尧帝时南岳就在南阳,为此他曾著书十余万字考证。十多年来,他一直寻找“交趾”的有关资料,如今在南阳发现交趾而舞的人形岩画,让他十分惊喜。
孙保瑞的另外一个猜想——人形岩画是象形文字雏形。
他指着上潘沟浅山区石板上的人形岩画解释说,这幅岩画已经从写实手法中脱离出来,人物造像呈女性特征,胸廓和骨盆分别用两个形状不同的椭圆符号代表,胸廓部分描绘成两头稍尖的横向椭圆,雕刻线较粗,中间用竖线隔开,而骨盆部分则刻画为竖向椭圆,雕刻线纤细,中间用弧线区分,两条腿较短,刻划轻巧,一撇一顿,很像汉字中人的写法。圆凹穴在图形中分工明确,各有表述。腰部的三个圆凹穴代表着多子,头部也用圆凹穴代表,头部上面的圆凹穴代表的是太阳,骨盆部分的竖向椭圆形态更像竖起的贝壳,具有生殖崇拜内涵。
中国的甲骨文、石刻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孙保瑞说,若把上潘庄的人形岩画一分为二,取其下半部分,然后把画颠倒过来,两腿朝上,你会发现奇迹出现了,这个人物的下半部分就是金文中的“也”字。
岩画多为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石上绘制和凿刻的图画,用以记录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触摸这些人形岩画的凹凸纹理,时浅时深,时而平顺时而回转,仿佛亲历古人刻画场景,跟岩画对话。孙保瑞说,关于存在史前文明的猜想有许多,但未得到学界公认。当下对南阳地区的岩画考察,或许将为我们解读史前文明提供实物例证,解开中原文明起源发展的奥秘。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驻马店人文简介 下一篇:胡海牙以拳悟道 讲述真正“道士下山”的故事
更多有关 天中传奇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