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中传奇 > 正文

天中生育礼俗

    更新时间:2015-01-04 14:25:55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 生儿育女自古以来倍受重视。河南民间从婚后求子、怀孕到婴儿降生以及养育成长,都围绕添丁进口、祈求母子平安、保护婴儿健康成长
天中生育礼俗
    生儿育女自古以来倍受重视。河南民间从婚后求子、怀孕到婴儿降生以及养育成长,都围绕添丁进口、祈求母子平安、保护婴儿健康成长而形成各种风俗习惯。
一、求 子
    在原始社会,人类还不能认识生育就是两性结合的结果。把怀孕生育视为人神感应或神灵所赐,生男生女也是命中注定。在河南各地民间到处流传着神灵送子的神话故事。淮阳、上蔡等地还有关于“人祖”的神话传说。当人们要求生育时,便向神灵“乞子求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河南民间,新婚夫妇婚后一年若无怀孕迹象,本人及家人便觉不安。若三年两载仍未怀胎,邻里便会指指戳戳,说长道短,家人也感脸上无光,从此会影响夫妇感情,甚至发生离异。如十年以上不生育,会被人诅咒为“绝户头”。用“绝户头”、“断子绝孙”之类话来骂人被认为是最狠毒的。富裕之家有因妻子不育而纳妾者。一般人家则寄希望于神灵,他们供奉“送子奶奶”“子孙娘娘” 等,到寺庙烧香“求子”、“拴娃娃”。在南乐县,许多不孕不育者或其家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来到仓颉冢墓求子,他们在仓颉墓边一边刨挖一边祈祷:“刨根草,生个小;刨个根,生个孙”,盖取“子”与仓颉造字之“字”同音。在周口一带,农历二月二日淮阳县人祖庙会上求子之人更是挤抗不动。其他各地求子者也到奶奶庙去“拴娃娃”。奶奶庙内香案上常放着许多泥捏的小娃娃,有男有女,求子者拴娃娃时背向香案用手去摸,摸住了就用红头绳拴住娃娃的腰部带间。在信阳地区,有中秋节“摸秋”之俗:中秋节下午,不孕者的妯娌或姐妹选择别人菜地里的冬瓜或葫芦,深夜潜往将瓜或葫芦摘回,画人形于其上,然后用布包好,送到不孕者床上后即速走开,且不能开口说话。次日,不孕者的家人将瓜或葫芦切开,连子带瓤一齐煮熟让不孕者吃下。商城南部,摸秋摸来瓜或葫芦后,要由街邻二人,一人身披狮皮,另一人抱瓜骑其身上,鼓乐前导,送于不孕者家中,俗称“麒麟送子”。主人将瓜安放卧室,对待瓜如同子女状,并以酒食款待“送子”人。烧香乞子摸秋等均不见灵验时,便采取抱养别人婴孩以求“引发”自己生育。所抱养的小孩多系因家贫养活不起者,或因不正常生育而被抛弃,也有抱养兄弟姐妹的子女。为培养抱养子女感情和避免其长大成人后寻找亲生父母,多抱养三岁以下的婴孩。
    河南民间重男轻女思想浓厚,因此,婚后只生女孩者,也被视为“绝户”。故只有女孩之家,也千方百计生男孩,为了早得男孩,多为所生女孩命名以“改”、“引娣”等以求下胎生男,求子拜神活动中也有他们的身影。民间女孩多的,也有溺婴的恶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文化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高和改善,至60年代不育者已大多改变求神许愿以乞子的陋习,而到医院求医。但民间乞子习俗尚可得见,尤其重男轻女思想仍很严重,国家虽一再提倡男女平等、计划生育,但求生男孩者颇多,并因此而出现“乞子求育”、超生超育或抛弃女婴者。
二、怀 孕
    河南民间俗称女子出现妊娠为“有喜了”,或称“有身子”了。有的则称其为“害毛孩”、“四眼人”、“重身子人”等。孕期的前三个月称“胞孩期”。四个月后孕妇腹部逐渐隆起,外人可知其有孕,故称“瞒四不瞒五”。头孕妇女妊娠后,多穿大腰裤、宽布衫,人称“爷爷裤子、奶奶布衫”。孕妇大多受到家人多方面的照顾。
    民间对孕妇禁忌很多,尤其对孕妇饮食颇为讲究,诸如不准吃兔肉以防小儿“害嘴”,不准吃鸭肉以防小儿手指脚趾相连,不准吃鳖肉以防小儿身上出现斑纹或挺脯子。或认为吃狗肉会引起“化胎”或小儿“吐舌头”;吃辣椒小儿会烂眼圈;吃驴肉会难产。光山一带认为孕妇吃泥鳅和黄鳝小儿会 “抽筋”。郑州一带认为孕妇吃了母鸡的软蛋会引起流产等等。由于饮食上的诸多禁忌,旧时孕妇只有喝稀粥而已。民间对孕妇的日常活动要求也颇严。如孕妇腋下忌夹葱,恐其小儿有“狐臭”;孕妇忌隔门坎伸手接递食盐或伸头外望,恐其因此而致胎位不正或难产。还有忌夏夜露宿,忌产前房事,忌进别的产妇房和参加红白喜事等等。连对孕妇之丈夫也有限制,光山一带,孕妇丈夫若被人请去办丧事抬棺材,临回时,必须把在丧主家吃饭所用筷子别在腰里带回,否则会招致夫人难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述禁忌大多已被人抛弃,妇女孕期生活出现饮食讲营养、起居有节律的新习俗。但在民间,遵循不违者仍有。
    有孕妇的人家对怀孕者生男生女十分关心,千方百计进行预测。民间常见的预测方法,是把妇女在孕期的饮食嗜好和行动特点作为依据。认为,孕妇走路或跨门坎时,习惯先抬左脚者生男,先抬右脚者生女;在孕妇背后喊她,若其从左侧回头则生男,从右侧回头则生女;孕妇走路时身体左倾生男,右倾生女;胎儿在腹部偏左生男偏右生女,凡此所谓 “男左女右”,实际上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还有认为,孕妇用餐时,爱吃酸的生男,爱吃辣的生女,所谓“酸儿辣女”,但在豫南商城一带则认为“酸姑辣小”与前相反。也有的根据孕妇自我感觉、妊娠反映以及形体、肤色来预测,认为孕妇感觉正常者生男,若怀孕后懒动、贪睡者为女;自感腹内胎儿多动、速动者为男,少动、缓动者为女;若孕妇腹部呈圆包状为男,呈尖形者为女;若孕妇脸色柔嫩生女,反之生男。孕妇面色艳如苹果,腹形似面盆者生男;如腹部满腰粗者生女等等。三门峡一带则认为生男生女与怀孕的日期有关,称“前半月怀孕生男,后半月怀孕生女”。近年,民间又有“测算口诀”流传,口诀称“七七四十九,问母何月有??减去母生年,加上一十九。逢单必生男,逢双为女流”。但在林县等地所传“口诀”中,“加上一十九”则为“加上一十八”。可见生子口诀均无科学根据。还有的去问卜算命,以求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在偃师县一带,有给孕妇做两碗面条,煮鸡蛋一个,一碗内放鸡蛋,一碗内不放,将两碗盖严,让孕妇吃其中一碗,若其吃住了内放鸡蛋的一碗,便可生男。
    80年代以后,国家强调计划生育,城乡预测生男生女之风更盛,一些人嘴说“男女都一样”,但仍希望生一男孩。家中有了孕妇,便四处搜寻生男之“良方”。
三、分 娩
    对孕妇分娩期的估算,民间多以孕妇最后月经干净后,9个月加7为预产期。其怀孕月份在6个月以下而流产的,民间称之以“小产”、“破生”或“坐小月子”。习惯认为7个月早产之婴儿可成活,8个月早产的要夭折,俗称“7活8不活”。到了预产期俗称“到时候了”。如不分娩,则称“落(lào)月”。在豫东虞城县一带,若孕妇出现“落月”,孕妇娘家便要拿米糖看闺女,称“送饱米”,寓胎儿已长成,应该出生了。若送过饱米之后仍未分娩,娘家就要再次拿面条前往探视,称“送催生面”。
    三门峡一带则送用面蒸制的韭菜馅馍,称“催生馍”。孕妇到了预产期并出现分娩征兆时,民间称“有症了”、 “觉病了”。家人要立即做好分娩准备,让其食以荷包蛋,并请接生者。旧时接生者多为有临床接生经验的老年妇女,俗称“接生婆”、“收生婆”、“老娘婆”或“喜娘”、“抱毛孩的”等,修武一带人也称“稳婆”。
    孕妇分娩时一般坐在床前放置的一矮凳或土坯上,产房只许接生者和孕妇的女性长辈出入,也有允许其丈夫出入的。胎儿出生俗称“落地”。小儿落地后接生者首先用剪刀将其“脐带”依至头顶或至脚底之长剪断,上敷以艾灰、棉絮灰或官粉,并将所留脐带挽三个疙瘩,然后将婴儿抱起用事先备好的衣物包裹。渑池人多用祖母旧衣包裹。林县人在包好小孩后,喜欢先让其在地上 “站一站”,取其“落地生根”之意。然后方将其从地下抱起。故民间将生小孩也以“拾孩子”相称。
    刚出生的小儿即大小便者,民间认为此儿“命太硬”,传说“婴儿大便于父不利,小便于母不利”,所谓“屙爹尿娘”,如遇刚生小儿大小便时要抱起来将其头在墙上“碰”三下以禳解其不利。胞孩落地处称“血窝”。商城人讲究“血窝”不能被人踩踏,要用土坯相盖。产妇产后胎盘落地即上床,床上多铺以谷草、土袋、灰袋以渗血水。等接生诸事完毕,家人即以面条、米汤或面疙瘩汤、荷包蛋、红糖茶等分别让产妇和接生者用餐。同时还要用红纸封钱酬谢接生者,钱数多少不限,贫者也可用一红布条相送。巩县一带,红布内还要包铜币数枚。如接生者收下红布而不要铜币时,即表示小儿满月待客时,还要前来做客。
    如遇产妇难产,产妇一家往往祈神许愿以求平安。豫北修武一带民间用朱笔写一“××夫人在此”或祈福之语悄悄贴于产妇之背,为其催生。难产之小儿诞生后,接生者用温水为小儿洗涤时,盆内要放锁一把、硬币若干、鸡蛋一个。据说此锁可锁此“命硬”小儿以长命百岁,此鸡蛋让产妇吃了 “可免”下胎难产之苦。
    旧法接生,多不卫生。婴儿死亡率高。因婴儿死亡多在一周左右,民间乃以“四六风”、“七风”相称。夭折的婴儿,要由其父用谷草或席片卷裹,扔到野外,且不掩埋。若其父不在,则雇人代之。但其祖父是绝对不能送婴儿之尸的,因有“爷送孙儿死断根儿”之忌。在渑池县一带,抛于野外的死婴要置于高处,切不可送之沟底,据说抛于高处方可保证下胎婴儿成活。
    在河南民间,连死数胎者被认为是“能生不能养”,故于再生婴儿时,将婴儿包好送至野外,再托人前往抱回,意取 “给别人代养”,以避“能生不能养”之嫌。今城乡接生均用新法,接生者多受过专业训练,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野外乱抛死婴之习已罕见。
    河南女子只能在婆家分娩,忌生于娘家或外姓人家,故孕妇一到临产期,多不外出。如遇孕妇在娘家或其他人家突然临产而又来不及返回丈夫家中时,乡间多将产妇置于宅外避风之处,待产后再送返夫家。在商丘一带如生在娘家,则要向娘家交一个月的房租费,否则,以为会给娘家带来不安以致两家不和,故有“借娶不借生”之俗。民间还传说,在娘家生子也会使产妇遭受意外灾难。今城市人家多已不讲究此俗,产妇分娩或住夫家或回娘家,听其所便。
    胎儿胎盘俗称“衣胞”。各地对衣胞处理法不同,但都很讲究。登封一带头生男孩衣胞要埋在大门口或堂屋门后,取意“男可支撑门面”;女孩衣胞埋在院内石榴树下,取意“女似一朵花”。豫南新县等地要将衣胞装入罐中封口扔于河泊、池塘。林县人于夜深人静时掩埋于大路口,认为衣胞被千人踏万人踩后可使小儿免灾免病。豫西、南阳等地对小孩衣胞的处理,类似登封之俗。但无论男女衣胞怎样处理,各地皆忌乱扔或送人当药材使用。
四、坐 月
    产妇分娩后在家休养一个月,俗称“坐月子”或“坐屋”,这时被称为“月子婆娘”等。旧日,也有蔑称其为“血腥鬼的”。为了便于产妇和婴儿的休息,民间常于产妇门上挂一红布条,以示此屋有产妇。迷信者并认为此红布条可“避邪”。
    产妇衣食都较平时讲究。多勒头巾,扎腿带。方城一带喜在产妇鬓角上贴一膏药,以防风避寒。饮食讲究一日多餐,以稀食利奶水者为主。60年代以前,洛阳民间对产妇仅供以小米稀粥和淡盐汤面条之类。青菜以及鸡鸭鱼肉等皆不许食用,据说它不利消化或影响乳汁分泌。70年代以后,此俗渐改,开始注意产妇坐月及哺乳期的营养,鸡鸭鱼肉菜蔬水果只要不影响产妇乳汁分泌者已任其食用。
    产妇刚分娩后两三天尚无乳汁,要请人喂奶,但讲究男婴要请哺乳女婴的母亲;女婴则须请哺乳男婴的母亲。产妇有了乳汁时,俗称“下奶”,民间十分重视母乳的营养和作用。为保证乳计充足,在卢氏等地多用山楂、蒲公英等煮水饮用,俗称“山楂公英王不留,奶母吃了奶长流”。产妇无乳或乳汁不通,称“岔奶”。出现岔奶一方面禁食岔奶食物,一方面多采用单方医治,习以猪蹄、活鲫鱼等熬制不放盐的淡汤供其食用,也有用中草药医治的。城镇产妇多不注意以母奶喂养幼儿,产妇如无奶,便使用羊奶或奶粉冲剂等。
    乡间小儿哺乳期,有长达三岁甚至长达六七岁者。产妇坐月子期间有许多禁忌。偃师一带不许产妇出进别人家门,甚至不让产妇通过别人门前,否则便被认为“污秽冲室”、“热血扑门”,商丘地区诸县称此为“扑宅神”。如遇此事发生,产妇家要向人家道谦,或买只红羽鸡在被“扑”了 “宅神”的人家门前杀掉,以避邪祛灾。产妇于满月后还要到被“冲撞”之处烧香叩头,鸣放鞭炮,坐月子期间的产妇不准接近公用水井,如遇家丧也不准送殡到祖坟等。生子是吉庆事,而产妇却几乎成了不祥物。在林县,家有产妇,家人行动也要谨慎,做饭时忌烧干锅,也忌烹炸油炒,据说这样易使婴儿皮肤起泡。必须干炒时,认为在锅台上置一碗凉水,便可破之。旧日坐月子期间之禁忌多数迷信色彩甚浓,今大都为人唾弃。
五、庆 贺
    添人进口,被视作喜事,要向亲友报喜。凡生第一胎,皆先向婴儿外祖母家“报喜”。第二胎如生异性,也要报喜。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谓“小喜”。如闻“大喜”,亲友邻居皆交口称“好”;“小喜”者则称“也好”。生子报喜,讲究人家要写一“报喜帖”置于一小红木匣中。报喜时所带礼品一般多为油制品、面食,如麻糖、油条、油饼、糕点以及红糖、鸡蛋等,以原粮为礼者多用绿豆、小米。有的还配上一坛酒、一只鸡、一只绵羊或书本、花朵、鞭炮之类。报喜要有男女标记。报喜时,婴儿外祖母家一看见标记,便知报男报女。三门峡市一带报“大喜”拿油条、麻糖或鞭炮;报“小喜”拿油饼、花朵。沁阳一带“大喜”拿烧饼,“小喜”则拿麻糖,当地因此将女孩戏称“麻糖”。拮据之家,也有以喜饼厚薄分男女,厚饼为男,簿饼为女。渑池人报喜以绿豆、小米分男女。虞城人则用糕点、红糖分男女。商丘人以一封果子(糕点)为女,两封果子为男。安阳人爱用染红了的鸡蛋,如为男孩,则将红鸡蛋上用墨或锅灰作色点一点,女则不点;也有不点点者,干脆以双数报男,单数报女。豫南商城人报男时在礼物上放本书,报女时则放一朵花。驻马店一带用一只活公鸡作“大喜”的标记,母鸡则为“小喜”的标记。修武人报喜麻糖中间有棱者为“大喜”,无棱者为“小喜”。
    携礼报喜时,多提篮、提筐或背“钱褡儿”,也有抬以 “食盒”者。届时将区别男女的标记置于篮上、筐上或食盒上。未用标记者,报喜人要用左右以示男女,左肩抬、左臂?、左手提才为男,反之为女。
    报喜人临门时,娘家皆热情款待。托人报喜者,娘家还要给报喜人赠“喜钱”,或以一条裤子大小的布料相送,称 “跑腿裤”。饭食招待时要待以蒸馍、、油饼等。但忌用面条招待报喜者,以避“面条会引起婴儿流鼻涕”之讳。报喜者告别时,外祖母家要赠外孙以“囤囤”,赠外孙女以手巾。无论外孙还是外孙女都要赠送用各色线缠绕成的约一斤重的线蛋儿,称“长命绳”。报喜者带回后,要置于婴儿的床头,为其缝衣时使用。此线一直可用至12岁。
    60年代以后,民间生子报喜仪礼已简化,多由婴儿之父到其外祖母家说一声即可以。“大喜”、“小喜”的标记已不讲究。但民间生男生女所谓“大喜”、“小喜”的观念仍存。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用艾水给婴儿沐浴,称“洗三”。沐浴时,浴盆中多放硬币10枚,取“十全十美”之意。婴儿祖母在沐浴中要用一煮熟的鸡蛋从婴儿头顶开始,向下身滚动,直滚至脚底。一边滚一边口中还要祈祷着:“滚滚头,一生不用愁。滚滚手,富贵年年有。滚滚脚,长大能登科”等。然后给婴儿穿上准备好的新衣服。并烧香鸣炮摆供“酬谢送子娘娘”和宴请同族中长者及接生者吃“三天饭”。此俗古已有之,谓之“汤饼会”、“汤饼筵”。偃师、巩县一带,洗三时要给近邻送碗捞面条。柘城一带,婴儿外祖父也前来看外孙,俗称“送毛面”。
    河南回民要在婴儿三天时(也有七天)到清真寺清阿訇用阿拉伯文命名,称“起经名”,也叫“起回回名”。
    送米面也是婴儿出生后的一次重要庆贺活动。因米、面是此次活动必不可少的庆贺礼品,故称作“送米面”,也有称 “送粥米”、“吃喜面条”、“等喜客”的。商丘人则称“送中米”。送米面的时间多在报喜时议定,一般多于女婴出生后第九天、男婴出生后第十二天进行,所谓“男十二女九”。也有和满月庆贺一起进行的,也称“做九”、“做十二”或“送月礼”。如逢日不吉利,则可提前一天,但不能推后。商丘一带人送米面,忌讳农历初五、十四、廿三和初八、十八、廿八。遇到此日便改换时间,可提前也可推后。
    送米面之日,客人或?篮子,或担挑子,装以米面、鸡蛋、肉、红糖以及婴儿衣帽等物。60年代以前,豫东富裕人家送米面用“把斗子”,斗内用白面铺底,上摆鸡蛋、红糖、大米、江米、花布、衣裳以及金银首饰等。豫西人则用“食盒”送米面。食盒下层放肉类,中层放米面、鸡蛋,上层放衣帽,并用红纸封住,待到婴儿家村头时,由主家接客者将其封纸揭起。把食盒错开。用食盒者注重外观,多不注意内装礼品厚薄,较之挑篮内的礼品未必丰盛,只是排场而已。而挑篮内礼品多装得实在,装不满则被人笑话,故民间常称 “装起盒子装不起挑子”。
    婴儿家对送米面的客人以盛宴相待。面条为宴上必备品,谓之“吃喜面”,取其“缕缕长条象征婴儿长命”之意。方城民间习俗,凡与生子家沾亲带故者,不管带礼厚薄,均可携儿带女前往祝贺,尤其婴儿外祖父家往往倾家出动,致使有的主人因准备不足而疲于应酬闹出笑话。故俗称“娶起媳妇待不起米面客。” 
    婴儿出生一个月称“满月”。满月婴儿要理发,俗称“剃胎毛”。做满月时,男孩多提前一二日,女孩则足月时做。此日,婴儿舅父一定参加。渑池县一带,来做满月的舅父要抱小外甥到灶君前,由婴孩祖母在旁祈祷着“报户口”。然后婴儿的祖父母拿出封钱若干赠与其舅父,并送婴儿两个馒头。在偃师等地,家中长辈还要抱婴儿到村中学校走一圈,以示小儿长大好学。做满月时,许多地方婴儿的邻里常以锅灰、墨汁涂在婴儿祖父母的脸上,以取乐贺喜。在林县,婴儿外祖母来做满月时多以“长命锁”挂在外孙脖上,并为其取“小名”。满月招待多为面条,俗称“喜面条”。
    满月过后,外祖母家要择定吉日,渑池人多在婴儿出生四十天时,派人接婴儿母子来家小住,俗称“挪臊泊”、“转窝”或“请满月”等。所住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多为“男五天女四天”,意取“五大三粗”、“四大白胖”。上蔡、渑池等地,婴儿挪臊泊时要先由其祖母在其额头上或鼻头上涂以锅灰或墨点,到外祖母家后,再由外祖母改涂白粉,据说抹黑寓意“去时不识舅家之路”,抹白则寓意“舅家之路已熟,心中明白了”。沁阳县婴儿挪臊泊上路时,要在其衣服上扎以红布条或桃树枝之类以避邪。“挪臊泊”后一般由婴儿的祖父亲自接回,以应“爷叫孙儿,扎下根儿”之谚。光山人接婴儿返回时,要备馒头、挂面等“上门礼”,以赠婴儿的外祖母家。外祖母家再将此礼品分送近族各门。凡收礼品者,均要在婴儿母子离去以前,请其到家中“认门”,并赠婴儿以“上门钱”。民间十分讲究“不吃外甥上门礼”,故于婴儿母子 “挪臊窝”离去时,多以加倍厚礼相赠,还要配以“长命线”、 “长命锁”、手镯、项圈等。豫南诸县和许昌等地,外祖母家多赠小儿一只鸡,一只细瓷碗,谓之“长命鸡”、“长命碗”,祝福婴儿长命百岁、一生平安。
    若为老年得子或前几胎生女而今生男时,小儿满月之日,同乡邻里用锅灰、墨汁或油漆等涂于其父脸上,更有甚者,还要令其面戴牲口笼头,脖挂驴围脖或尿壶等物,倒骑于驴背上,前有一人敲锣开道,在众人簇拥下游街志庆。婴儿出生100天,要“做百日”,或称“过百生”、“过百天”等。过百天不待客,多由自家人祝贺。方城多于是日包100个饺子全家人食用。在修武县等地,多喜欢用小麦面粉炸制“焦花”分送邻里,收到礼品者要回赠小儿“百岁钱”。今照相馆普及,各地婴儿过百天时,大都愿意将其抱至照相馆照“百天像”留念。
    婴儿长至一年,称为“一周岁”、“一生儿”。庆祝“一生儿”叫“过头生儿”,为婴儿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庆贺活动,家长十分重视,尤其头胎婴儿的“头生儿”。是日,家人烧香祷告。富有家庭要将打制的银锁、项圈等首饰在这天为小儿带上。一般人家都以改善生活为庆,鸡蛋、面条为必食之物。许多家庭为预测子女未来,喜欢在桌上放上书本、鞭子、算盘和一些食物,挑逗小儿随意去抓,俗称“抓周”,以其所抓之物卜其长大后的职业和可能从事的工作。倘其小儿先抓书,则认为其长大后为文;抓鞭子将务农;抓算盘会算帐;抓食物者为好吃懒做。渑池一带“抓周”活动,则多在“百天”时进行。今“抓周”之俗尚有,但多为挑逗
    “过头生儿”时,也有亲邻送礼者。在安阳等地,小儿外祖母家或所认干娘要把红绒线绳所系的银锁挂于小儿脖颈上,称作“挂锁”。方城一带,至亲近邻要送“应生儿鞋”。光山人此日还要设宴招待客人。
    小儿“头生儿”过后,以后生日便不再举行大的庆祝活动,仅在其生日时煮鸡蛋、做长寿面以贺之,今城镇之家,开始用西方礼品——蛋糕为庆。
六、命 名
    为子女命名,俗称“起名”。哺乳期间所起名字称“小名”,俗称“乳名”、“奶名”、“贱名”。多在小儿“百天”或 “满月”时由家中祖辈或来瞧满月的外祖母起名。郑州各县俗有“碰姓起名”或称“闯姓起名”的,即于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早晨黎明时分,婴儿父亲请出门后碰见的第一个人为儿女起名,被请者随口答曰,说什么便叫什么,即如粪筐、狗旦之类也不避忌。闯姓起名最怕姓“王”者,最喜姓“刘”、姓 “程”者,因王与亡同音,不吉利;刘与留、程与成同音,吉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50年代初期,民间一些人丁不旺之家或其子孙娇贵者,多借起名之机以名避邪、避凶,如起“石头”、“铁旦”、“锁柱”为名以示其牢靠;一些则故意为男孩取女孩名,诸如“留妮”、“妮子”等以投“鬼神重男轻女”之好,逃避其干扰。也有迟迟不起名者,认为没有名字“阎王便无从索命。”
     孩子长到五六岁要起“大名”也称“学名”。为孩子起大名时,某些大族还一定要按照孩子在家族中的“辈字”、“字派”起名,以“辈字”或“字派”作为名字中的一个字。多请本族中有威望有文化的长者来起。50年代末以后,随着对宗法制的冲击,此俗渐衰。80年代后,又有复旧之势。
    河南民间为小儿起名可谓“五花八门”,但十分重视其含义,既有希望、要求和祝福,也夹杂着各种信仰、禁忌和迷信。一般男孩名多用“刚、锋、健、壮、强”等字以寓阳刚之美。女孩名多用“花、叶、香、巧、梅”等字以含阴柔之雅。
    为男孩起名,盼子有所作为而能光宗耀祖者,多起名 “国栋”、“登科”、“振华”、“耀庭”等;希望孩子能勤劳致富以使终生丰衣足食者,常起名“满仓”、“有福”、“永发”等;有忧国忧民盼望儿子长大能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者,喜起名 “国忠”、“兴国”、“爱民”等;也有以小儿出生年月所发生的历史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为名,如“解放”、“援朝”等。还有不少贫穷人家子弟一生仅只有乳名,或仅以老大、老二相呼。
    为女孩起名,旧日除了富豪人家、书香门第颇有讲究外,一般人家多不甚重视,仅以“妮儿”、“花儿”等称之,有的即使起了名,出嫁后也多不用,称呼时用其在家中的地位辈份,若用于书面时则以其本姓上加夫姓,后缀以“氏”字,如其姓王,夫姓李,则称“李王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子女起名渐趋文雅,城镇多追求名字雅洁不俗,呼之上口,且以单字为名者见多。在乡村,虽还不如城镇起名讲究,但 “牛、马、狗、旦”之类的名字也在减少。
七、认干亲
    认干亲,又称“打老契”、“认干爹(娘)”等。旧日认干亲多为联络友谊或为子女的健康而采取的祝福活动。河南民间认干亲也是这种习俗的传承,但以求子女安康者为多。
    民间认干亲者,多独生子女之家。还有因子女生养艰难历经夭折之苦者,或因婴儿体弱多病或通过问卜知其子 “命”运不佳者,也以认干亲“相克”。
    认干亲的对象,一般多选儿女成群、家族兴旺者,或选姓氏“吉祥”人家。周口一带认干亲都喜欢认给姓刘姓程的人家,因为“留”而不去,“成”而不夭。修武一带认干亲多用“碰亲”之法:选亲时,由小儿之父清早起床外出,在本村或外村碰见的第一个人,便为干亲对象,然后到其家中说明来意,如对方子女稀少则可由其介绍另一多子女之家认之。也有的听信算卦先生所云认为其子“命”中缺土缺木,便据此而认给石磨、石碾、槐树等作亲的。
    所认干亲男称“干爹”、“干大”,女称“干娘”、“干妈”。干爹、干娘与干儿子的父母则互称“干亲家”。一般认干亲之日,干娘要买一只碗、一双筷,并备置一件衣服送至干儿女家中,以示其家中多了一口人。干儿女家则热情款待。周口一带,还要举行一个象征性的出生仪式。届时,先由干娘将预先缝制好的开裆裤子,给干儿女穿上,穿裤时,干儿女在干娘的协助下从裤裆里钻出来,以示干娘亲生。然后干娘再为干儿女挂锁,自此两家便为干亲。逢小儿生日或逢年过节便相互送礼来往。干娘为干儿所挂之锁多系用红线绳、穿以铜钱。铜钱锁按岁数,一岁加一枚,直至12岁时再由干娘摘去,俗称“脱锁”。此后,子女生日庆贺一般不再进行。两亲家间只在节日相互来往。
    认干亲之俗今日仍存,但迷信色彩渐淡,多为加强人际关系而相互攀亲者。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天中传奇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