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不缺教师 缺真诚和谦卑敬畏的心境
更新时间:2015-06-24 09:33:51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关注,各校纷纷在课程中增加了与“国学”有关的元素,而全国的“国学教师”有多达百万的缺口。为改变这一状况,明年教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关注,各校纷纷在课程中增加了与“国学”有关的元素,而全国的“国学教师”有多达百万的缺口。为改变这一状况,明年教育部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将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国学那么热,我们却缺了“百万教师”,看起来严重落后了,所以一些高校纷纷上马“国学教育本科专业”,不知道这样的本科专业多少年才能补齐“百万缺口”?高校是不是又看到了一门“热门”专业的诞生呢?
当下,没有人否定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但模糊认识、错误认识并不少,有些人和机构甚至打着国学的旗号做一些不可告人之事。面对“国学教师缺口百万”的信息,在笔者看来,首先要承认“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人教育(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海外汉文化教育近700册传统文化标准化教材研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价值,认识到“想找到各领域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教师也是个难题”,但不能简单地把国学教育等同于“国学教材编撰”,经典学习是更重要的;不能把国学教师当做拦路虎,一定意义上,教师也是国学教育的对象。
国学教育不缺教师 缺真诚和心境(资料图)
国学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经典传承、文化弘扬,尽管要承认国学教育不是“学学《弟子规》、背背《论语》”,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中经典、艺术、民俗的相互关联性和整体性,但更要从国学的历史性和继承性着手,避免国学教育的“课堂化”“教材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学,挖掘其价值和精华的部分。
“学者的积极倡导、媒体推波助澜、高校设院办班、民间呼应跟风、官方倾向支持”基本上可以概括“国学热”的现状,只是对我们来说,不能被表面的热闹和喧嚣误导,而是要用真诚而非装点门面的心态,用景仰而非炫耀的心境来推动国学的发扬。任继愈先生说,经典是开发潜能、学习语言、提高修养、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指出,“古代的经典经得起瑞摩,经得起消化,不是念一遍就完了的。”但会不会揣摩、能不能消化也是个大问题,仅仅把国学教育当作任务来完成,非但不能达到开启智慧的目的,更是一种南辕北辙。
不能把国学弄成玄学,弄成奢侈品和高消费。不少具有经济头脑的人和机构把“国学热”当成发财的契机和获取丰厚利润的商机。不少高校大办国学班、民间大办“读经”私塾,尽管没有人敢说这些都是为了谋取利益,但其中相当的一部分机构和人士都是冲着金钱去,似乎是无疑问的。要不然,何来许多名牌大学办的“国学班”纷纷把学员定在老板、总裁身上,这是在普及国学还是在以国学的名义发财呢?要警惕借助国学之名,以功利的眼光来谋求经济利益,甚至推出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来蛊惑人心。观察现实,不少地方热衷于利用名人和国学来发大财,把办国学班当做牟利的手段,这不是尊重国学,而是在歪曲和糟蹋,是借国学之名,行赚钱和敛财之实。
国学不仅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是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认同。应避免国学热的庸俗化、浅薄化、商业化、娱乐化倾向。章太炎在《国学讲习会序》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学习国学,不是要求公众去掌握一种学术,或者去背诵记忆的几句名言,而是期待公众用生命去体验、感悟、传承国学,甚至将其视为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国学教育缺的不是教师,不是教材,而是一种真诚的姿态和谦卑、敬畏的心境。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广西毛南族竞技“水上轻功”独竹漂 下一篇:大丈夫一定要过得了财色关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