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中关注 > 文化 > 正文

佛陀——佛弟子见贤思齐的榜样

    更新时间:2015-06-11 09:29:09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在今天,我们可以方便地得到大量佛法资料,但这种便利也带来了选择上的困扰。尤其是初入门者,或目迷五色,无从入手;或杂学兼修,浅尝辄止。
在今天,我们可以方便地得到大量佛法资料,但这种便利也带来了选择上的困扰。尤其是初入门者,或目迷五色,无从入手;或杂学兼修,浅尝辄止。现在有一种“选择综合症”,指的就是在面对众多选择时犹豫不决。我觉得,不少人在修学路上也有类似状况。
怎样才能在菩提路上顺利前行?这就需要了解修学的核心所在,了解每个步骤应该如何操作,如何承前启后,次第前行。基于这一需要,我提出了佛法修学的五大要素,即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把握这些要素,也就把握了修学根本。其中,皈依不仅是五大要素之首,也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而其后的发心、戒律、正见、止观都是对皈依的深化和实践,帮助我们从皈依外在三宝,进而成就自性三宝,成就佛法僧具有的一切功德。
所以说,皈依代表着人生最为重要的选择。这是选择一种究竟的智慧,足以解决生命疑惑;选择一种高尚的品质,足以作为人生目标。确定这一选择,才能带领我们走出轮回,走向解脱。在当今教界,修学状况非常混乱。很多人虽然皈依了,但并不清楚三宝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不清楚佛法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拜佛和求神的差别是什么,佛教独特的智慧在哪里。于是乎,出现很多以讹传讹的迷信现象,乃至似是而非的伪佛法。之所以会这样,都和我们对佛陀的认识不足有关。

佛陀——佛弟子见贤思齐的榜样(资料图)
我们往往把佛陀当做一个信仰对象,一个求助中心。相应的,很多寺院也定位于信仰场所,以为只要给信众提供礼佛敬香的殿堂即可。却忽略了,佛陀本该是我们见贤思齐的榜样,寺院本该是僧众内修外弘的场所。一方面,成就僧众安心办道,证佛所证;一方面,引导信众走入佛门,听闻正法。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寺院都偏离了这一根本,而是热衷于旅游,热衷于经忏。虽然有了高大巍峨的殿堂,有了金碧辉煌的佛像,却往往没有法的内涵。事实上,如果不能起到表法的作用,殿堂不过是建筑而已,佛像不过是雕塑而已。这样的寺院,可能给信众什么样的教育,可能给社会什么样的引导呢?
我们今天探讨信仰建设,特别需要重新认识佛陀,这对每个佛弟子都具有特殊意义。汉地信众有个奇怪的现象,不少人对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耳熟能详,可对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在娑婆世界成道说法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却知之甚少。须知,释迦牟尼是佛法的源头,如果没有佛陀悟道说法,建立僧团,就没有佛法在世间的流传,我们也就没有机会闻法、修行、解脱。可以说,不了解佛陀,是不可能建立正信的。
佛,意为觉者。这种觉悟并非与生俱来,他曾和我们一样,也是芸芸众生之一。虽然贵为王子,却依然受制于老病死。为了找寻生命出路,他在29岁时,毅然放弃世人向往的奢华生活,走上修行之路。其后6年,他寻师访道,历经种种坎坷,最终在菩提树下,通过对十二缘起的追溯,彻见真理。
学佛,简单地说,就是以佛陀为榜样,闻佛所言,学佛所行。所以说,佛陀的整个修行过程,对每个佛弟子都具有借鉴意义。但在很多佛教徒心目中,往往觉得佛陀离我们非常遥远,高不可攀。我们不敢想象自己可以向佛陀学习,只觉得佛陀是再来人,他到人间所有的示现,无非是一些特殊经验,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所以,怎么认识佛陀是关键所在。这就需要了解,佛陀和众生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在哪里。这个相同点在于,佛陀也是从一介凡夫开始,通过修行才最终成佛。而佛陀证道时还发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在佛性上,三世诸佛和六道众生无二无别。换言之,我们和佛陀具有共同的起点,都具备成佛的潜质,觉悟的本性。那么,佛和众生的差别在哪里?就在于迷和悟的不同。众生代表迷的状态,佛陀代表觉悟的状态。迷就是迷失觉性,就像乌云蔽日。虽然眼前看不见太阳,其实它还在那里。一旦驱散乌云,觉性就能朗然显现。
或许有人会觉得,大乘经典经常讲到佛陀放光动地,广现瑞相,有无量神通变化,是众生完全不能企及的。但我们要知道,这些只是能力上的差异,不是本质上的差异。佛与众生的根本区别在于迷悟之间,而不在于能力大小。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佛陀的一切修行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
我们需要知道,佛陀为什么要放弃王位而出家?他选择这条道路,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我们还要知道,众生虽然具有佛性,但也具有魔性。对凡夫来说,我们都是活在魔性而非佛性的状态,所以降魔是成道的必经之路,对佛陀如此,对我们也是如此。那么,佛陀成道前是怎样降魔,又降伏了哪些魔呢?
更重要的是,佛陀最后是采用什么方法成道,夜睹明星悟到的又是什么?如果不能明确目标,我们忙来忙去,可能根本就没有上路。事实上,不少学佛人都存在这个问题。每天忙着做功课,求菩萨,但人生没有丝毫改变,甚至修出了一堆贪嗔痴。
佛陀对这个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成就解脱,还在于他成道之后,将解脱的原理和方法广为宣说,让每个有缘闻法的众生都能走上解脱之道。所以,我们今天纪念佛陀,纪念这位两千多年前在菩提树下证道的觉者,关键就在于,认识他所亲证并宣说的真理,进而行佛所行,证佛所证。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