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罗小扇扑流萤 来看精美的扇子
更新时间:2017-05-22 09:11:59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可算历史悠久,南北朝的庾肩吾在《团扇铭》中有:“武王玄览,造扇于前。班生赡博,白绮仍传”的诗句,在古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可算历史悠久,南北朝的庾肩吾在《团扇铭》中有:“武王玄览,造扇于前。班生赡博,白绮仍传”的诗句,在古人看来,早在上古的周武王时代就已经制作扇子来消暑延凉。清代宫廷中的扇子,形制多种多样,用料上乘讲究,除了带给人们清风徐来的实际功用,俨然已是艺术品。
羽扇: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古时条件简陋,树叶、毛羽等物是最易获得的制扇材料,所以羽扇出现甚早,文献中有“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之说。周王的仪仗中,已有扇翣,用雉鸡之羽制成,意在障尘蔽日,增添帝王威严。 最著名的羽扇专业户,非诸葛亮了,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
折扇:斯人之必备,文人之标配。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审美形象往往是头戴方巾,手摇折扇。清人李汝珍所著《镜花缘》,描述了一个情节:主人公林之洋等人途经淑士国,来到一家酒楼,只见酒保儒巾素服,戴着眼镜,手拿折扇,一派斯文模样,招呼起客人,满嘴酸文假醋,惹得林之洋大发雷霆:“你再‘之乎者也’,俺先给你一拳!”酒保吓得显出本相,连说“小的不敢”。看来,酒保要扮斯文,折扇是必备行头。
在中国传统社会,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烈日炎炎似火烧,热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诚能纳凉降暑。每当夏日,无论王公,黎庶,必备扇子。又因古代中国人极具审美情思,即令对普通器物亦加意营造,这就使扇子具有审美色彩,显出艺术特质。所以,除了实用,扇子又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团扇:深闺之寂寞,淑女之妩媚。“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罗袖伤春晚,纨扇惊秋换”。
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
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18~19世纪的象牙扇子 (史密森尼艺术博物院)。 17、 18世纪,中国折扇远销西欧,深受上层社会的欢迎,富丽精工的折扇成为其标示自我身份和贵族品位的象征。安格尔画中的法国贵妇人,就常常手持折扇。折扇,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
18-19世纪中国出口西方的羽毛扇,现存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19世纪中国开始在西方市场上销售自己的工艺品,扇子是最受欢迎之一。充满异国情调的材料,如象牙、 羽毛和玳瑁,让这些扇子错综复杂而稀奇。现收藏在欧洲和美国各个博物馆。
蒲扇:日常之所需,民众之美学。宫廷与豪贵所用扇子,材料、工艺及装饰皆极考究,常以象牙、玳瑁、乌木、紫檀、红木、黄杨为扇骨,又经名工巧匠之手精雕细琢,华丽名贵,以彰显其主人身份地位。普通民众则只能因陋就简,向自然取材,制作日常所用的扇子,最常见的便是蒲葵扇。蒲葵为常绿乔木,生长南方,以广东新会为著,叶子最宜制扇,质轻价廉,便于使用。 图为慈禧皇后的扇子,18-19世纪后期(清朝1644-1911),中国。丝与竹。在梵蒂冈博物馆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唐伯虎的美人儿图 下一篇:徐悲鸿画的牛也是一绝!
更多有关 精彩回顾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