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经中你必须牢记的五个“不”
更新时间:2015-07-30 09:40:02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不忘念,是大乘佛法宏观的纲维,更是最核心的修行要素,也是大乘佛教价值观指导下的做人原则
牢记大乘佛经的五个“不”(资料图)
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不忘念,是大乘佛法宏观的纲维,更是最核心的修行要素,也是大乘佛教价值观指导下的做人原则。牢记五条,大乘在握。
《遗教经》中佛陀说“不忘念”,《大乘起信论》中又强调“不变随缘”,《八大人觉经》中佛说了“不念旧恶”,《维摩诘经》广说“不请之友”,《华严经》中反复说的,则是“不忘初心”。这五个“不”字都至为经典,而且都是经典中所说的经典。
“不忘念”的这个“念”,所指的是正念,正念是心,不要失掉了心,不失去正念。心要在这里,不要放它飞了、跑了。不要太过分昏沉,也不要过分掉举,也不要过分驰逐外境。
这“不忘念”,你若心能专致一处,便是心能守志,人的心能够守住自己身心的所在,守住自己的意志,抱道守一,莫让魂魄、意志分离了。
“不忘念”(资料图)
魂魄意志分离是个什么情形呢?我们上次课提到《楞严经》里面所说的,人有情和想,情想均等是人,情重想少那就是畜生,如果是想多情少就是飞鸟、飞在天上爬行陆上的这些生命,皆因果报所感如此受苦之身。
那么人也有魂和魄,如果魂重魄少,那是做天仙的,如果魄重魂少,那就做鬼了,做鬼王、大力鬼王。
人们常形容某人魄重魂少,便说他“有魄力”,即说其能办事,但不知道为什么能办。若是魂多魄少,整天就是妄想连翩、异想天开。为什么叫“异想天开”呢?这“异想”,是不切实际的浮想,其心念天天四处游荡。假设一个人驾驭企业,魄力很大、很足,但若缺乏灵魂?那么他就表现为“能办事”,但缺乏提升的思想因素。若一个人的心,每天能飞十万八千里的鲲鹏一般,像大鹏金翅鸟一样,能够天南海北到处妄想,但却办不成事,这是典型的魂多魄少。
魂与意主张扬及消散,魄与志主集聚与沉定。魂和魄的问题,跟我们的“念”有关。咱们念要“念”一个均衡,念一个情想均等,还要念一个魂魄意志均等,都能够比较平衡地持守在这个“中”、不离这个“中”、聚集于这个“中”。你不能过于地飞,也不能过分地堕。这是“不忘念”的真义。
这不忘念的“念”,是念在哪里呢?念就念在不上不下、不偏不倚。非情多,非想多,不偏于魂,也不偏于魄,抱魂归魄、抱志归意、抱道守一在这个地方,叫做“当下即是”的这个地方,这是我们的心要呆的地方,这就叫做“不忘念”。
所言“不变随缘”,是一定要基于“不忘念”的。你念已经忘失了、飘了、飞了,念心已不在堂,你处处生硬,怎么可能不变随缘呢?
也就是说,别人正有千方百计,你恰无一定之规,你肯定是要被别人牵过来夺过去的,对吧?你的心念被外在强缘或别人引夺了,被夺走了。
而这“不变随缘”一定是要“任你千方百计,我有一定之规”,所以才能不变随缘的。你有一个主心骨在这儿,有一个你自己可以把握的在这里,你才可以“不变随缘”。
“不念旧恶”(资料图)
那么《八大人觉经》里佛说了一个“不念旧恶”,这个“不念旧恶”也依然要以“不忘念”和“不变随缘”作为基础。你如果没有“不忘念”和“不变随缘”的心理基础,其个人想不念旧恶是很难的。
一看到这个人你就对他发起火来,对这个人有气,那你这“不念旧恶”是不可能了,他以前有点什么不好的事,你随时都想起来了,不是个修行人的用心。
你一个人为什么总能想起别人不好的事呢?为什么能把别人不好的那些事想起来呢?就是因为总认为自己好,这念头就“飞”了,这念头在想自已、他人过去的那些事,没有守在现在这个位置上,没有把握当下,心被埋在了回忆中,没有留在这里、没有留在当下,因此便常念旧恶,不能不念旧恶。
那么以“不忘念”、“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为基础,《维摩诘经》里这“不请之友”,这就是一个从内在的构建到向外的开展,到向外的完善,对外人的帮助上去了,由内向外,便成了一个帮助他人的发心因缘了。
你怎么帮助别人呢?你如果能够平等关注你自己的生命,对他人的生命也有同等水平关注以后,你就会作“不请之友”:别人没有请你帮这忙,你发现有问题了,你会将这一问题为其解决掉。他不请你,你也来,这就是不请之友;他不请你,你也对他好,这就名为不请之友。这很重要。
这“不请之友”的力量从哪里来呢?从内心里来。因为可以不忘念、可以不变随缘、可以不念旧恶了,才可以做不请之友。念着旧恶怎么做不请之友啊?所以还是要由内向外逐步逐步地拓展开来。
这“不请之友”已然成就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忘初心”。这“不请之友”并非主动跟人合作狐假虎威、狼狈为奸的事,这里要求要“不忘初心”。
虽然做了不请之友,但却是关注用心之道的朋友,是对于个体和他人生命同等关注、同等爱惜、同等珍重,我们这样来做的才是不请之友。
我们不是庸俗的,可以有庸俗的一面,可以有比较世俗的一面,但主体没有变,没有忘初心,帮他人的念头,一个良好的初心,这个用心没有变掉。
最重要的还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是“忘没忘”的问题。如果说我根本就没有忘失过,常常都能用起当初那一念来,此人的为人就已经很难得了,他为人处世已然特别懂得怎么样去安顿身心了。这一念他能够用得起来,他便比较纯粹,不是那么染污了。染污得多,变化得多,容易忘失初心的就多。
那么这不忘初心的心,还是一定要有前前后后的这些基础,并且能时常回顾、经常提点当初的那一念善心。这个初心是很重要的,我们看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刚一见面第一反应,往往就是以后经常跟这个人打交道的基本的心态、态度,往往基本上都是按照第一念产生的反应去发展,这就是缘分和因缘。
那么我们这一菩提之心,我们的这个求道之心,它也是要这种因缘来提携,并进行贯穿的。我们的菩提功德就像一颗一颗散落的冰葡萄,所以有了这“不忘初心”的一条线贯穿起来,一颗一颗就不会遗落。
这是饭桌边的一小课,是佛教经典中的“五个不”,大智君子,这“五个不”,要记住!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学道看看《金刚经》 学佛看看《道德经》 下一篇:孝道是各种中国式问题的根源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