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学问为何比不上古人
更新时间:2015-07-02 22:19:22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朱教授讲朱子》百六一
朱子曰:“士患不知学,知学矣,而知所择之为难。能择矣,而勇足以行之,内不顾于己私,外不牵于俗习,此又难也。”
朱子像
《朱教授讲朱子》百六一
朱子曰:“士患不知学,知学矣,而知所择之为难。能择矣,而勇足以行之,内不顾于己私,外不牵于俗习,此又难也。”
译讲:人最怕不知道要学习,知道了要学习,就会明白如何选择(判断是非,有所取舍)是最难的。如果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能够勇敢地去实行,向内能克服自己的私心,对外又不受流俗和习惯的牵扯,这是更加困难的了。
《朱教授讲朱子》百六二
朱子曰:“学问之道,不敢自是,虚以受人,乃能有益。”又曰:“世上有一种人,心下自不分明,只是怕人道不会,不肯问人。”
译讲:读书学习,不能自以为是。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才能得益。世上有这样一种人,明明心里还没有弄懂,却怕别人说他不会,不肯去请教别人。
《朱教授讲朱子》百六三
朱子曰:“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底道理。德,便是得此道于身,则为君必仁,为臣必忠之类,皆是自有得于己。”
译讲:什么是“道”?道的原义是路,就是人们必须循此而去的路径,由此而引申出人们必须共同遵循的道理、道义等。所以朱子讲道是“古今共由之理”、“公共底道理”——大家都必须共同遵循的道理。什么是“德”呢?朱子说,德就是“得”,就是得到了道,你得到了道,就有了“德”。朱子用了一个中国古代训诂学上“声训”的方法,利用“德”、“得”同声相训的方法,非常形象地解释了“德”的真谛——你真正得到了“道”,你才是有德之人。
《朱教授讲朱子》百六四
朱子曰:“今之学者,不知古人为己之意,不以读书治己为先,而急于闻道,是以文胜其质,言浮于行,而终不知所底止。”
译讲:朱子认为,读书学习有“为己”与“为人”的区别。为己,就是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改变自己的气质;为人,就是为了要求别人、为了改变别人。朱子认为,遗憾的是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知道了。现在人读书不是为己,而是急于“闻道”(学到知识),所以他们的文化知识很好,但内在的品格和修养却不够,言行不一。这样的人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
《朱教授讲朱子》百六五
朱子曰:“今人读书不广,索理未精,乃不能致疑,而先立说。此所以徒劳苦而少进益也。”
译讲:读书不广是做学问的大忌。研究一个问题,如果不把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著作、论文通读一过,恐怕你很难有发言权。但是该读过的书都读过了并不能代表你对这个问题就有了真知灼见,你还必须对你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找出它的规律、问题等。这样你才能“生疑”——发现问题之所在。有了疑问就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门。最怕的是还没有找到门,就自以为是地发表意见、高谈阔论。这样做必然是徒劳无功,一无所获。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解密佛教三坛大戒 下一篇:别闹了!科学家称外星人其实和地球人一样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