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中关注 > 文化 > 正文

高僧五月初五诞生圆寂扎堆之谜

    更新时间:2015-06-21 10:00:56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 投水祭之。”但

端午节是一个学问多多的中国传统节日 (图片来源:资料图)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 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 这个特点也表现在端午与中国佛教的关系中。
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 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 《琴操》: “介子绥[推]遂抱木而烧死, 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 多年。《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 长与户齐, 将不利其父母。”《索隐》引《风俗通》: “俗说: 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孟尝君生于公元前346 年, 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 年, 可见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晋董勋《问礼俗》: “五月俗称恶月。”这个观念缘于上古,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 “五月, 东井、七星大凶, 胃、参致死。”东井, 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 因它在玉井之东, 故称。这虽见于秦代, 但却历史久远。《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 日在东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 东井星主管五月。汉王充《论衡•说日》: “当夏五月, 日长之时在东井, 东井近极, 故日道长。”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五月, 俗称恶月, 多禁忌。”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但端午的真正原因却见于佛典。《古尊宿语录》卷21《舒州白云山海会( 法) 演和尚语录》: “端午, ( 白云禅师)上堂, 举( 言曰: ) 昔有秀才造《无鬼论》, 论就, 才放笔, 有鬼现身, 斫手谓秀才云: ‘你争[怎]奈何? ’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 向伊道: ‘谷谷孤。’”
这里出现了“鬼胆包天”的场面: 秀才撰写《无鬼论》时恶鬼立即现身挑衅:你秀才又能把我怎么办? 白云法演禅师只得滑稽地对鬼学布谷鸟叫, 端午节时恶鬼猖獗已极! 换言之, 端午节的真正原因是恶鬼作祟。慧日禅师《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 1158) 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 “今朝又是五月五, 大鬼拍手小鬼舞, 蓦然撞着桃符神, 两手椎胸叫冤苦”, 端午时大鬼拍手小鬼舞, 鬼撞桃符神, 鬼竟然如此猖獗。因此, 端午的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

端午节僧人为小朋友点朱砂(图片来源:重庆华岩寺)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底层的端午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尊宿语录》卷44 载, 宋代和尚也过端午节: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 “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虽然, 应所知, 要须一一知来处。且道从什么处来? ”佛教在这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翠竹黄花尽是真如, 端午自然也入般若。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宋绍兴二十六年( 1156) 五月五日, 普觉禅师上堂云: “今朝五月五, 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 聚头相耳语。”艾人, 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它与门神一样, 是为了避邪拒鬼。佛教语录保存了端午节时的艾人和门神信仰习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
《古尊宿语录》卷27, 舒州龙门佛眼禅师: “今日端午遂失声叫曰: ‘阿耶耶, 阿耶耶, 尽大地人烧破皮肉, 教山僧受无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 沉于湘江。后人哀之, 以竹筒盛饭, 系五色丝祭之, 风俗至今流传不断。遂呕吐数声曰: ‘世间人吃却米粽, 教老僧胀破肚皮。’大众: ‘别人烧灸, 别人吃物, 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 未能情忘缘虑? ’”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筒粽等端午文化的关系。
宋陆游有《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诗, 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举行盛大庆祝仪式: “万瓦如鳞百尺梯, 遥看突兀与云齐”, 寺庙张灯结彩, 禅堂成为端午庆典的场所。
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五灯会元》卷18 载: 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 “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 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 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 暗展铁旗; 一盏菖蒲茶, 数个沙糖粽。”
这里有许多失传了的端午古俗: 第一, 后世认为端午龙舟是为了救屈原: “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 哀叫楚山裂。”但端午龙船原来是为了“安龙”。
第二, 一般认为端午龙舟发生在水乡。但古人这天在高山上划龙船。
第三, 一般认为, 五月五日采兰草、菖蒲是用来煎汤洗澡, 《大戴礼》: “五月五日, 蓄兰为沐浴。”[11]但这里表明, 它用于制作“菖蒲茶”。此外, 《古尊宿语录》卷28: “龙门若为作端午, 打动众人涂毒鼓。”佛教东林《云门颂》也说: “一挝涂毒闻皆丧”。
一般认为,端午龙舟竞渡时击鼓是为了统一划船的节奏, 但是佛教典籍显示: 端午所用鼓上涂了毒药, 以增强鼓声的巫术力量, 以达到安龙、镇龙的目的, 它是驱鬼观念的具体体现。
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是失传的端午古俗, 这些资料既可补端午资料之缺, 又可见出中国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对佛教影响的深度, 弥足珍贵。

佛教与端午 (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教大事与端午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端午的神秘性渗透到佛教中, 使一些佛教内部的大事也与端午有了联系。
首先, 一些生于端午的高僧成为佛教的要事。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抛弃, 汉代这天出生的王凤、胡广等人就险遭遗弃。父母或将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门为僧, 如唐代著名的“法云公”。《释氏稽古略》卷二: “万回法云公,太宗贞观六年( 632) 五月五日生( 于) 虢州阌乡张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庙当和尚, 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祸。这样的人成为高僧后就是禅林的佳话。
其次, 一些端午圆寂的禅师被载入佛典。民间传说,五月五日生者脑不坏。唐李延寿《北史•齐宗室诸王传》载, 北齐南阳王高倬生于五月五日, 后因谋反罪被杀, 但四百余日后大敛时, 他竟然“颜色毛发皆如生”。因此之故, 佛教对五月五日圆寂的和尚也特别重视。
《续高僧传》卷21 载, 丹阳县道成禅师, 隋文帝开皇十九年( 599) 五月五日在兴严寺圆寂; 唐代越州称心寺大义禅师, 在武则天天授二年( 692) 五月五日坐化。《宋高僧传》卷8 载: 智威禅师圆寂于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 同书卷十四载: 唐代著名高僧扬州大云寺鉴真大师, 在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 公元763 年, 即唐代宗广德元年) 五月五日无疾坐亡, 其真身不坏。《景德传灯录》卷五载, 司空本净禅师于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归寂, 唐天子赐给“大晓禅师”法号。
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 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 在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夜里梦见阿弥陀佛托梦: “汝说法止六日, 当生净土。”在五月四日, 他集合众僧说: “因缘聚散, 固当有时; 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 助我往生。”说罢, 在诵佛声中坐化。当时, 天上雷鸣不断, 地上白云覆地, 直到五月六日才停。
离知《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六载,金熙宗皇统三年( 1143) 五月五日, 觉禅师将死作《颂》交代后事: “今年五月初五, 四大将离本主; 白骨当风扬却,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钟声渐入坐逝之境, 侍者离知想起他们的约定: “吾化后, 可唤之。若能回来, 是有道力也。”于是, 他连唤三声, 觉禅师果然复活, 问到: “你有什么事? ”侍者说: “和尚何裸跣而去? ”他反问: “来时何有? ”侍者要给他穿几件衣服, 他说: “不用。留给后人吧。”他书偈云: “七十三年如掣电, 临行为君通一线; 铁牛踍跳过新罗, 撞破虚空七八片。”然后, 晏然而逝。死亡是人类大事,人类的宗教多因死亡而生, 这些五月五日圆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成为禅门肉身成道的佳话。
再次, 一些端午发生的事件被佛典纪录下来。唐代翻译佛经常在五月五日开笔, 《全唐文》卷916 载, 北天竺婆罗门族的不空大师所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和《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等, 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740) 五月五日奉诏开译: “卯时焚烧香火, 起首翻译”; 佛教经典《一切如来大教王经》和《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等, 在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五月五日由沙门慧超等开译。
所译佛经如果在五月五日这天封笔, 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等, 是三藏法师义净等于武则天久视元年( 700) 五月五日在东都洛阳的三阳宮译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第十五卷予以明确记载, 朝廷也下诏褒奖。
禅宗南宗的传法衣钵被朝廷借去, 禅宗便借端午节向朝廷追索。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 , 唐军与安史叛军的战争正吃紧, 为了平定叛乱, 唐肃宗派大臣到广东韶州( 今韶关) 曹溪南华寺将禅宗六祖惠能的传法衣钵借到京城, 作为“镇国之宝”供养皇宫。平叛结束以后, 衣钵没有及时归还。
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 五月五日, 惠能大师便托梦给代宗皇帝要求归还: “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 敕刺史杨瑊曰: ‘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 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 严加守护, 勿令遗坠。’”禅宗索回镇教之宝, 还借助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
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深刻的文化意义。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 知识在不用文字表达的动物行为中扎根之深,超过了大多数哲学家愿意承认的程度。端午正是这样,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底层, 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篱, 深深地积淀在佛教文化中。这与韩国以端午“申遗”一样, 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