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不辍、心向时代
更新时间:2015-05-17 09:17:10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李先生以学术为生命,学而不厌,著述不辍,内容广涉道教文化诸领域。其道教学的主要著作有:《道教识略》、《道教基本知识》、《道教概说
学而不厌、著述不辍 以学术为生命
李先生以学术为生命,学而不厌,著述不辍,内容广涉道教文化诸领域。其道教学的主要著作有:《道教识略》、《道教基本知识》、《道教概说》、《道教与中国社会》、《道教与诸子百家》、《当代中国道教》、《新编北京白云观志》、《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综论》等。
《道教概说》书影
早在1961年中国道协建置研究室前后,李先生就曾撰写对外介绍中国道教的简册《道教识略》与《道教概说》,编写《道教大事年表》,参与起草《中国道教史纲要》。“文革”结束后,中国道协恢复道教研究室,李先生得以继续从事研究、著述。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李先生新著《道教概说》。在此书中,他对道教文化的特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古代社会的神灵崇拜为道教的思想基础,神仙信仰是道教行为的中心。这是学术界较早一部全面介绍道教历史与文化的专著。
针对当时学术界研究道教大多只从起源讲到清代,对近代、现代道教发展与变化较少论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道教状况乏人问津的情况,李先生有意要填补此项学术空白。1990年初,他着手整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状况的资料,开始编写《当代中国道教》。此书于199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人士的强烈关注。
李养正先生与白云观的不解之缘
李先生研究当代道教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新编北京白云观志》,此书2003年完稿,并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编撰缘起于1958年秋,当时李先生偶尔读到日本著名学者小柳司气太编撰的《白云观志》。李先生认为,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只编述到1930年,而北京白云观今非昔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中国道教的重要宫观之一,北京白云观是展示新中国道教风貌的一个窗口,有必要对它的历史与现状重新予以纪实性叙述。李先生曾在北京白云观工作、生活达43年之久,对北京白云观百年变迁,直接或间接皆有亲历或所闻,可以说是编撰北京白云观新志的最佳人选。在中国道协和北京白云观管委会的热情支持与帮助下,他奋力笔耕,在尊重和承继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叙述北京白云观近百年之史实,意在为道教界人士及道教学研究者提供有关北京白云观新的史料,以求更全面、充分地展示北京白云观的历史与现实风貌。《新编》一经出版,得到学界的广泛肯定、赞赏。
2003年,李先生在完成《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的工作后,又开始构想写作一部对古老道教义理作现代阐释的书——《道教义理综论》。他认为,对道教义理作现代阐释,是促进古老道教与时俱进、积极与时代相适应的重要举措。在此书中,他沿用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概念、范畴来提炼、归纳道教经典的核心教义。全书立足于道教,论述了道教与先秦道家、诸子百家、儒佛两家、古代方技术数等的关系,在广泛的比较中展现道教义理的有容乃大及其与中国各种文化的互动互渗,使读者能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理解道教义理的形成与特质,理解道教文化重道、重德、重生、重和、重术和以人为本的生命哲学与养生理法的精神与传统。
培养人才、诲人不倦 以育人为己任
李先生为道教院校培养人才的教学工作,付出了许多精力。
中国道协恢复工作之后,在落实道教宫观政策的同时,把道教人才培养问题也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道协恢复开办道教知识专修班和进修班。中国道教院校开办初期,师资匮乏,李先生不仅在教内,也积极在教外物色能够充任培养道教合格人才的师资,延请他们为道教院校授课。李先生认为,对道教界来说,一位有成就的道教学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他们所精研的专题成果,是经过深思熟虑建构起来的有系统、条理的道教文化知识精粹。道教院校通过延聘有学术成就的教外专家、学者来帮助办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教界人士的道教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解决道教院校师资缺乏的有益途径。在李先生的积极推动下,郭朋、王利器、苏晋仁,王家祐、潘雨廷、许抗生、葛荣晋、牟钟鉴、郑天星、朱越利、吴受琚、王卡、余敦康、卢国龙等著名学者先后到中国道教学院授课,对培养新世纪道教人才的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解决教材匮乏的问题,李养正先生主编了《道教史略讲》一书
教材匮乏是办学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李先生对此深为关注。1996年秋,以李先生为导师之一的中国道教学院进修班学员毕业。李先生指导、组织其学生范恩君、张兴发、孙常德、张凯、刘军等,以陈撄宁先生《道教知识类编》稿为基础,结合各自的毕业论文,由范恩君、张兴发、刘军编成《道教神仙》讲稿,由范恩君、张凯、孙常德编成《道教教义刍论》等教材,又将自己的讲稿编成《道教史略讲》一书,在教内发行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上教材匮乏的压力,效果良好。
李先生诲人不倦,为道教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今道教界的一批中青年才俊,如张继禹、黄信阳、丁常云、赖保荣、黄至安、唐诚青、林舟、张金涛、张凤麟、袁志鸿、杨世华等皆曾先后问学于他。李先生从不居其功,而是以恬淡清静自守,以奖掖后进为慰。1997年10月,李先生主动向中国道协和国家宗教局提出办理离休手续,并推荐其学生周高德道长、周勇慎道长等接替他主讲道教历史及义理、文化等课程。
李先生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受到了道教界广泛的敬重。1995年,李先生70寿辰之年,张继禹道长在中国道协同仁中倡议为李先生选编出版一本文集,以示祝福。在征得时任中国道协会长傅圆天,副会长谢宗信、闵智亭以及与李先生有师生之谊的黄信阳、张常明、袁志鸿、赖保荣、唐诚青、黄至安、丁常云、张凤麟、杨世华、林舟、张金涛等道长的赞同后,选辑李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散载于学术刊物上的代表作20余篇,编订成《道教经史论稿》一书,由华夏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发行。道教界老少朋友的这份深情厚谊,正是对李先生倾心道教教育事业的肯定和回报。
彼此尊重、相互交流 推动教界与学界交流合作
李先生认为,从事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机构与道教团体在道教文化研究方面是可以相互沟通和帮助的。道教是道教学者的研究对象,道教学者接近和全面了解研究对象,有助于其理解道教及其规律性发展;对道教界来说,道教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道教文化繁荣、阐扬道教精神亦是有帮助的。因此,李先生积极推动道教界与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教外许多知名学者先后执教于中国道教学院和地方道教学院,都曾得益于李先生的积极联系、推荐。
为使我国的道教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李先生认为,学术界与道教界应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对学术界来说,可以在提供师资、培养道教人才、专项道教课题研究等方面,对道教事业予以支持。而道教界对学术界也可以有所帮助,例如对学者们的一些有组织的考察工作,道教界可以给予某些方便和协助;在资金方面,有经济实力的道教宫观,从道教学研究的整体事业出发,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课题、项目,可以酌予资助,或者携手共同研究,以促进道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当然,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与道教界人士之间,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如果彼此以歧视的态度对待对方,则自然如同方枘圆凿,难以融洽。李先生认为,道教界与学术界在思想信仰上应该互相尊重,在交往过程中应多些宽容、谅解,就能逐渐调适而建立起友谊。李先生自己虽然是学者,并非道教徒,但他与道教界爱国、好学的师友之间,其情谊是深厚的。这得益于他能够站在推动道教文化发展的高度,积极开展与道教界的互动合作。
身在书斋、心向时代 关注中国社会文明建设
《道教与中国社会》:关注道教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李先生年逾耄耋,深居简出,摒拒日常应酬,闭户读书,用学术养老,以著述为乐,默默坚守着对道教学的研究。
虽然身在书斋,李先生却心向时代。他关心道教的发展,呼吁要面对现实,研究当代道教问题。李先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道教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不少有新意、内容丰富的著作和不少有才华的青年学者,使中国乃至世界的道教学研究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当前的道教学研究可能忽视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大多数研究者还是从书本到书本、侧重对清代以前的道教历史及传统文化进行研究,而相对忽略了对现实道教的关注,对当代道教动态、发展特征及趋向更是缺少具体而深入的考察。李先生认为,道教无时不在为延续传承、适应时代和社会而努力。在当今时代,研究道教有必要用一定的时间,走出书斋,去考察、了解、研究,这既可以开拓新的知识视野和课题,获得新的学术成就,对于促进古老道教与时代相融、与社会相适应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施舟人:自称贫道 望国人接棒道教研究 下一篇:唐代长安四大佛经译师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