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发现摩崖刻石 195字唤醒2000年前记忆
更新时间:2015-12-07 11:23:31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张汜雨雪辞》的文字,就刻在山巅一块巨大岩石的自然断面之上。其上、左、右岩面均略呈放射状展凸,既裹且罩,对刻石有所遮护。刻石略
东汉《张汜雨雪辞》惊现驻马店市郊,为河南首次发现汉代官方祈雨摩崖刻石。
作为对这方刻石进行系统学术研究的国内第一人,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著名金石学者郑志刚在今年下半年对刻石内容进行了详细释读,而且专门撰写了学术论文。
★郑志刚,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
摩崖刻石为民祈雨
一篇190多字的东汉文章,在山野中被遮蔽、湮没长达1900余年后,新近在河南驻马店市郊被发现。
这些具有极高史料、艺术价值的文字,为祈雨摩崖刻石,是河南境内迄今所见的汉代官方摩崖孤品,从未见载于任何史籍。
所谓摩崖刻石,是将粗粝的天然崖岩略加平整、打磨,然后在其上书、刻文字以叙事、记功的一种珍贵遗存。
据郑志刚博士考证,这件刊刻于东汉永初七年(公元113年)的隶书摩崖《张汜雨雪辞》,记载了当时吴房县主官张汜为民祈雨的事迹。全文195字,虽有风化残损,但整体上无碍辨识。其内容为证史、补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在研究汉代政治、气象、书法艺术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切实的价值。
该件摩崖刻石,发现于驻马店驿城区胡庙乡一座人迹罕至的野山,叫石龙山,属伏牛山余脉。
《张汜雨雪辞》的文字,就刻在山巅一块巨大岩石的自然断面之上。其上、左、右岩面均略呈放射状展凸,既裹且罩,对刻石有所遮护。刻石略近正方形,宽57.5厘米、高51.5厘米,周边有粗边阴刻单线,框线交搭处四角,饰有汉代流行的卷云纹。
在这块巨石后的西侧,还有一段石头城墙。沿着山脊向西蜿蜒而去,长约1500米。但刻石与石头城墙有无关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195字唤醒2000年前记忆
记者:郑博士,刻石上这195个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志刚:这方摩崖刻石的内容,涉及东汉时期的气象、天文、农业、民俗、信仰、地理、行政区划、职官、公务管理、匠作、文体、文字、书法艺术等诸多方面,通过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有着证史、补史的作用。譬如张汜、魏亲等基层官吏的情况,史书中并没记录,是被历史遗忘近2000年的人物。如果没有这方摩崖,他们将永远湮没在历史的烟尘深处。
记者:您是怎样接触到这方刻石并展开学术研究的?
郑志刚:说来惭愧,我是2015年7月份,才从安阳的收藏家傅春喜先生处初次了解到这方摩崖刻石的。当时,我从他那里看到摩崖拓片的图片,直觉其与众不同。首先是书法印象,不同于东汉中后期那种强调蚕头燕尾的成熟八分体,也没有通常汉代摩崖刻石字态的恣纵朴野,而是端谨庄雅、古隽淳朗,一派儒风;再就是粗读摩崖内容后,立即就触摸到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量。返回郑州后,我又在网上查了关于这方摩崖的详情,方知此罕见的汉代遗存,自2011年初被驻马店当地摄影家偶然发现并经《天中晚报》报道后,一直未受重视,还没有被学术界进行过任何研究。之后,我便逐字逐句地对此进行研读,学术工作量达一万余字,虽辛苦,总算是率先做了点扎扎实实的研究。
“官方祈雨摩崖孤品”
记者:您为什么将这方刻石命名为《张汜雨雪辞》?
郑志刚:我们可以想一想,深冬腊月,吴房县长张汜,率领手下官吏登山祈雨,道是请雨,实则也是祈雪。铭文中因“甘雨累落”而致的“庶卉咸茂”,在北方“十二月有闰六日”的特定时空背景下,大概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象。这样的描述令人费解,到底是一时手误还是有意的“好大喜功”,暂时难以判断。不过,再看篇末所述,还算具备季节特征,祈雨而获雪,在情理上也勉强能够讲得通。有鉴于此,我认为将摩崖的题目定为《张汜雨雪辞》或更妥帖一些。
记者:为什么说这方刻石是“河南境内汉代官方祈雨摩崖孤品”?
郑志刚:目前存世的两汉刻石原石,加上原石已经毁佚、只有拓本幸存的那部分,总共40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东汉时期,尤其集中在东汉中后期。当时的刻石,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碑刻,再就是摩崖。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汉代摩崖刻石,多出于东汉,而细看“汉三颂”等全国范围内著名的这些摩崖刻石,略加比较,即可发现《张汜雨雪辞》(公元113年,195字)无论从刊立时间还是总字数上,都是比较早、比较多的;再看河南境内汉代摩崖刻石,官方祈雨内容的摩崖刻石,目前只有《张汜雨雪辞》一件。称其“孤品”,或许并不为过。
记者:这方汉代摩崖刻石的发现,对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它可以像《石门颂》、《西峡颂》等优秀作品一样,作为书法临摹的范本吗?郑志刚:《张汜雨雪辞》在沉寂1900多年后被发现,必将以其多方面的价值,在中原大地的文史及艺术之苑内,散发出璀璨的光芒,成为广大临池学书者的优秀范本。
新见东汉摩崖《张汜雨雪辞》[1]读释
□郑志刚(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
惟永初七年,十二月有闰六日[2]戊」戌,吴房长[3]平阴[4]张汜字春孙[5],以诏」请雨。絜斋[6]诣山,为民谒福。敬香充」牲[7],稽首震恪[8]。上天崇远,款允[9]不达。」乃骘[10]田岳[11],造灵作乐[12]。天监闵照[13],玄」云骈错[14]。觚胙[15]未终,甘雨氵絫落[16]。庶卉」咸茂,国赖宁乐。惟精之感[17],厥应孔」遬[18]。时与主簿[19]魏亲[20]并余官属[21],攀兀」登峻,壹慨再息[22]。晏臻兹坐[23],劬劳备」极。余来良难,君亦歉渴[24]。率土之宾,」此□□□[25]。钦记鄙辞[26],以征百福。唯」远既哀[27],殖我稼穑[28]。国殷民考[29],盖如」斯石。」乱曰:登斯岳兮,望旋机[30];三光[31]雾兮,」雪徽徽[32];降我穑兮,育英芝;国赖宁」兮,福崇崔[33];永如山兮,靡隤时[34]。
注释:
[1] 兹摩崖石刻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胡庙乡石龙山巅一块巨石之上。略近正方形,宽57.5厘米、高51.5厘米,环周界以粗边阴刻单线,框线交搭处四角饰有汉代流行的卷云纹;凡16行,满行13字,阙13字,实有195字;隶书,波磔含蓄收敛,用笔方圆互见,字态略瘦高,饱满淳朗。
[2] 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汉安帝刘祜在位。有通“又”,斯年腊月置闰,颇罕见。
[3] 吴房,春秋时房国,汉置吴房县,属汝南郡。
[4] 平阴,古县名,西汉置,故治在今河南孟津县东。
[5] 正史未载,可补史阙。汜,水决后又流入,即由干流分出又汇合到干流的水;春,万物生长的季节;孙,再生、孳生的植物(树木旁枝所生新枝称“孙枝”)或脉络的细小分支。由张氏之名、字义前后关系看,或勉无扞格之失。
[6] 同“洁斋”,净洁身心,诚敬斋戒。
[7] 充,满、足;牲,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家畜。
[8] 震,威严、肃然;恪,恭敬、谨慎。
[9] 款,诚恳;允,信、实、极致。款允,真切而极致的诚意。
[10]“陟”之误,攀登、登高。
[11] 田岳,或即“田祖之岳”之省称。田祖,即神农氏。祈雨时登田祖之山、祭神农氏,当为题中之义。
[12] 造灵,指祈雨时造土龙。作乐,指祈雨时壮观的舞乐。
[13] 天监,上天对下民的监视;闵,通“悯”,哀怜;照,关照、照顾。
[14] 玄,黑色;骈错,连比错杂。
[15] 觚,古代酒器,青铜制;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觚胙未终,当指祈雨时的祭祀仪式尚未进行完毕。
[16] 絫,古同“累”,加三点水于“絫”旁,当为对坠落之物液体属性的强调。
[17] 惟精,即“惟精惟一”,精纯专一之意;感,天人感应。
[18] 厥,其、他的;应,反应、回应;孔,甚、很;遬,古同“速”。
[19] 主簿,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簿籍的佐吏。
[20] 魏亲,吴房县主簿,正史失载,可补史阙。
[21] 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祈雨作为县内大事,必当有群吏参与。
[22] 慨息,感慨叹息。一帮祈雨官吏为民生之多艰而再三感叹。
[23] 晏,迟、晚;臻,到;兹,草席;坐,通“座”。古时发生灾情后,往往选一块平地用草席圈起来,作为祭祀场所。文中“晏臻兹坐”的意思是,因为前述的登山艰难,致使延误了到达山顶上草席铺地的祈雨现场的时间。
[24]旱灾发生时,除了主持各种祈雨仪式,皇帝还须身体力行,罢宴减膳,蔬食斋戒。这里的“君亦歉渴”,当指这种自省、自罪、缩食、减饮的表率行为。
[25] 宾,通“滨”,紧接、临近。“此”下残三字,待考。
[26]钦记,遵皇帝之命将职内某事记录下来。此处呼应篇首“以诏请雨”,强调对上意的重视程度与落实力度。
[27] 哀,通“爱”,爱护;远,远方,偏僻之地。
[28] 殖,生长、繁殖;稼穑,庄稼。
[29] 殷,富裕、富足;考,长久、长寿。
[30] “旋机”通“璇玑”,指璇玑星,即北极星。一般认为自尧舜始,中国人便以北极星来定方向。
[31] 三光,古时指日、月、星。
[32] 徽徽,美好而静谧。或即“霏霏”,状雨雪之盛貌。
[33] 崇,山大而高;崔,高大、高峻。极言苍生福祉之绵长久远。
[34] 隤,倒下、崩溃;靡,无、没有。此处指江山永固。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记事 的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